院内新闻
依靠科技创新 防治土地沙化
时间:2002-06-17 来源: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 江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沙化已经成为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西北地区荒漠化年复一年地加剧,并不断向东推进,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北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会落空。”如何有效防治土地沙化,要从科学技术上做文章、下工夫、出成绩。

  加速防治土地沙化已成为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对防治土地沙化一直非常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做了艰苦的工作,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广大群众向沙漠化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涌现出一批突出的典型,国家制定了《防沙治沙法》,建立了沙漠化监测预警体系。几十年来,我国防治土地沙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进展顺利,已累计完成造林2690多万公顷,10%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治理。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0%。60%以上农田得到林网庇护。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基本形成了省级防护林框架。陕西榆林、内蒙古赤峰、新疆和田等地区林草覆盖率已分别达到25.6%、32.5%和4.01%,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部分地区已呈现山川秀美的景色。但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加上沙化土地治理相当艰难,还有近几年干旱严重,有些地方边治理、边破坏,以致沙化治理进度滞后于扩展速度,局部地方人进沙退,多数地方仍是沙进人退。到1999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扩展到174.3万平方公里,折合26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8.2%,而且还在不断加快扩展。20世纪70年代,全国沙漠化面积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九十年代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扩展速度增加一倍以上。

  沙化危害越来越严重。表现在:(1)人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缩小。目前,全国沙化面积已相当于10个广东省的土地面积。1994年—1999年五年间扩展的沙化面积,相当于一个北京市的土地面积。按照这样的扩展速度,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将受到严重的威胁。(2)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沙尘天气越来越频繁,六十年代发生8次,九十年代发生23次,2001年发生18次。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16亿吨,其中,12亿吨来自沙化地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56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37%,每年仍以1500万亩的速度扩展。(3)土地生产力越来越衰退。全国每年风蚀土地损失氮磷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相当于全国9年化肥的施用量。全国2.7亿公顷天然草场不同程度出现退化和沙化,草原产草量由60年代每亩110公斤下降到50公斤左右。全国沙区耕地退化面积1.1亿亩,占沙区耕地面积的40%。沙化耕地亩产粮食只有100公斤左右,比沙化前减产一半多。(4)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90年代以来,由于沙化面积扩大,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更难以估量。沙化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仅相当全国平均水平三分之一。沙化地区多分布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对社会的稳定、边防的巩固、民族的团结,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上述情况说明,土地沙化已成为我国继水、旱灾害之后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治理这个心腹大患,是历史赋予我们重大而艰巨的使命。在我们这一代,扭转多年来沙化扩大的趋势,并有效的缩小沙漠化的面积,将是造福当代、荫及子孙的历史性贡献。

  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防治土地沙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以“3 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林业上的广泛应用和以转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的林业生物技术的异军突起,已经对森林资源管理、林木育种、森林培育、灾害监测与控制、资源利用的方式、方法和成效产生了巨大影响。

  目前,我国沙化土地不断扩展,治理速度赶不上恶化速度,除气候变化、水资源严重不足以及人为活动增加等多种因素外,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不高、科技贡献率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防治土地沙化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还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特别是一些基层单位,偏重于工程项目的争取,而忽视将科技渗透到生产中去;二是综合防治土地沙化的力度不够,单项科技水平较高,技术集成和广泛应用推广水平较低;三是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四是工程建设中科技投入少,试验示范面窄,科技普及率低。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我国防治土地沙化的质量和效益。

  为此,我们必须在全面把握防治土地沙化紧迫性、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与防治土地沙化工作的关系,把科技防沙治沙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防治土地沙化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法则办事。土地沙化地区一般自然条件比较恶劣,适生树种、草种较少,植被恢复和建设的难度很大。因此,必须尊重科学,循序渐进。在防治模式的选择上,按照系统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理论,植物群落一经破坏,土地沙化,逆转过程就复杂了,需要一个由低级向高级演替的过程。应根据土地沙化的不同情况,科学确定哪些地区以自然修复为主,哪些地区尽快采取人工恢复措施。有些荒沙,荒了几十年,上百年,单靠自然力难以恢复。有些自然条件较好的草场,只要科学确定载畜量,实行休牧、轮牧和禁牧制,让天然草场休养生息,就可以逐步提高其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在治理顺序上,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治理,确保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巩固一片。要根据沙化土地的生态现状和生态区位,优先解决沙化扩展快,对国家生态安全威胁大、社会经济影响强和易于治理地区的土地沙化问题,尽快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张。目前,应把可治理的53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作为主要治理对象,在八大沙漠周边营造锁边林带,在四大沙地恢复和保护林草植被,在农牧交错带实行“三禁”和退耕还林,在天然草场限牧、轮牧。对目前暂不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要全面实行封禁保护,防止人为破坏。在植被建设类型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只有按照生态适应性和地域分布规律,乔灌草结合,才能建立稳定的生态群落。据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多年的观测研究,在年降雨量300—450毫米的半干旱偏湿和偏润地区,应该配置20—30%的乔木疏林地;在30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偏干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应以灌木为主,乔木为辅,适当种草;在沙漠周边要重视锁边林带的营造,在绿洲内要加大乔木林网建设。 在过去50年的防沙治沙工作中,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经过艰辛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理论上,系统研究了我国沙化土地的地理分布、地质构造;全面分析了沙化地区植物生态学特性,特别是沙生植物抗逆性机理,建立了我国主要沙生植物基因库;阐明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