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18-20日,科技部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九五”国家林业科技攻关项目验收会议,“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优质工业用材林培育与高效利用技术”和“荒漠化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三个林业攻关项目作了专题汇报,由江泽慧院长担任主任,两院院士王涛、石玉林、唐守正等科技专家和管理人员组成的项目验收委员会,高度评价五年林业科技攻关成就,并提出“十五”期间进一步做好科技攻关工作的建议。
据悉,“九五”期间,2000多名林业科技工作者刻苦攻关,取得丰硕成果。
由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承担的“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主要针对我国“三北”、长江、沿海、太行山等主要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特点和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存在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在“七五”、“八五”攻关的基础上,以生态林业工程功能持续提高、系统集成配套技术及单项技术深度开发为重点,攻克了防护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与调控、农林复合可持续经营、困难立地造林与植被恢复、抗逆性植物材料选育、低效防护林改造更新和生态林业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等6大关键技术体系,取得了42项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提供适用技术120项,试验区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 50%。该项目研究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所取得的重大技术成果已全部在各试区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工程或生产上推广辐射,推广总面积达96.1万公顷,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06.1亿元,生态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以我院为主承担的“优质工业用材林培育与高效利用技术”项目,经过700多名科技人员五年攻关,共获得重大或阶段性成果45项,实际应用的成果44项,研制出新产品38项;新技术、新工艺92项(其中专利12项),新材料107种。其中,高新技术育种应用,利用分子标记和辅助选择育种技术;杨树、杉木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数量性状基因、生长、抗性相关的基因位点定位;桉树、美洲黑杨等树种基因工程育种,毛白杨多倍体育种,落叶松、白桦强化育种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各材种定向培育、地力维护、微生物应用、及高效加工利用等方面均有重要进展。发表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共848篇。该项目研究与工程建设项目和产业链紧密结合,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己经在全国各地推广或正在推广,108杨、毛白杨三倍体新品种等己经形成市场规模。在高效加工利用方面,己建立的11条中试线、14条生产线中应用或向社会推广。17项成果转让的成交额 698万元,项目获经济效益19.38亿元;项目获得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以我院为主承担的“荒漠化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九五”首次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紧密结合实际,针对不同气侯类型区荒漠化治理、制约农林牧业高效优质高产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技术难点,开展多部门、多学科的协同攻关,取得了新产品10项,新技术、新工艺58项,新材料51种,研制成功五角枫脱壳设备1套,获专利1项;经专家认定的科技成果共25项。部分关键技术有了突破。在干旱区水分平衡的风险评价、植物种质资源的适宜性评价、沙漠土壤盐分动态规律研究等领域丰富和发展了荒漠化及其相关学科,沙质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五年来发表研究论文 33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篇;出版专著和科普著作 23部(册)。该项目在研究过程中与防沙治沙工程紧密结合,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成果25项,有7项成果达到了产业化水平,获综合经济效益1.7亿多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勉励科技人员在新的世纪和“十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