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林科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家林草局扶贫工作部署,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强化领导扶贫工作责任,完善扶贫工作机制,与贵州省独山县、荔波县,广西龙胜县、罗城县等40多个贫困地区开展技术对接,完成科研项目投入1050万元,指导建立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1万亩,累计选派60多名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召开技术培训班10余期,培训基层技术人员1500余人次。充分发挥了我院在科技和人才扶贫方面的优势,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大力宣传中国林科院在林草科技扶贫领域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讲好科技扶贫故事,院网将持续开展【科技扶贫】专题报道。主要从技术研发应用和人物典型经验两个方面进行深挖推介,并选送优质稿件推送至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绿色时报等媒体扩大宣传。欢迎各有关单位或个人提供新闻线索和资料,共同讲好你我身边的扶贫经验故事。(白登忠 张炜银 宋平/院办 王军辉 庞勇 李勇/科技处)
投稿邮箱:news@caf.ac.cn
【01】中国林科院召开林草科技支撑精准扶贫经验交流会
姚小华(前左一)指导油茶优良品种示范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尽管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但传统油茶品质低,缺乏精耕细作,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成为我国重要的食用油品种。为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油茶品质,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的老中青三代油茶科技工作者,联合全国同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品种筛选和技术攻关,终在油茶良种选育、良种快繁、高效栽培以及精深加工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山区、林区的油茶产业带去了福音。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前往河南省光山县考察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时,专门察看了当地的司马光油茶园。一时间,“总书记看油茶”的照片刷遍了朋友圈,都想知道这棵油茶树身上有什么不同。
“科技油茶!这里的油茶可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精心选育出来的,它还有个名,叫‘长林53’。”这是国家油茶科学中心首席专家、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姚小华团队的研究成果。
自从“长林”系列品种研发出来后,姚小华研究员及其团队就开始对该品种进行系统研究,初步提出了大区域优良品种,并在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等方面进行指标排序,淘汰不良品种,使应用于生产中的良种得到精品化提升。在2018年全国测产中,安徽潜山种植的“长林”良种样方产量达到1100公斤以上,为全国最高产量水平。
详情链接:http://www.caf.ac.cn/news/xwzx/202001/2020-01-13-17-12.html
王开良研究员给林农现场示范油茶种植技术规范
种油茶,有人赚了钱,也有人赔了本。油茶到底好不好?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油茶专家王开良研究员说,油茶本身当然是个好东西,茶油也有着“东方橄榄油”的美誉。但是在哪种,怎么种,如何卖上好价钱,那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有个过程,只有让农民看到效益了,他才会说你的东西好。
2019年3月,正赶上雨季,也是油茶苗移栽种植的好时节。这时,中国林科院分党组书记叶智专门组织专家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对落实国家林草局定点扶贫地区的党建共建联动促脱贫工作开展实地调研。其中,王开良研究员就是这一行队伍中的一员。他个子不高,也不爱多说话,上车就直奔车厢最后一排,下车后就直奔去了油茶基地,没有跟着大队伍。
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说这个专家有点个性,但听车厢里的人一解释,书记立即为这位专家的行动点赞,竖起了大拇指,大家也纷纷肃然起敬。这次到龙胜,王开良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赶在雨季,指导村民们把今年要种的油茶苗种到地里去。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和专家坐到一起,问他为什么这么急?他说,来一次不容易,刚好还赶上好时候,如果不抓点紧,今年的任务可就很难完成了。咱们做林业的,不像其它行业,错过可就是一年。
近三年来,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的油茶团队重点推广团队选育的“长林”系列优良品种,分别在龙胜、罗城、昭平营建油茶高标准示范林133亩、150亩、200亩。并运用品种配置,轻基质容器苗,大穴大肥,薄膜覆盖、中药材间作等新技术,提高油茶的造林成活率和综合效益。另外,团队专家还通过现场操作、短视频、微信、发放技术手册等方式,在广西罗城、龙胜、昭平3个县,对油茶种植户、合作社、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王开良说,这些技术和品种可辐射周边油茶种植3万亩,进入盛产期每亩可提高效益2000元以上,每个贫困户种植5亩即可确保长期脱贫。
详情链接:http://www.caf.ac.cn/news/xwzx/202001/2020-01-13-17-20.html
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