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燕吉,女,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5月生,中国林科院木工所研究员,木材阻燃专家。
2019年岁末开始,新型冠状病毒无情的肆虐着中华大地,迫使全中国人都戴上了口罩。每天早上打开手机,看着那一直增长的数字,心像针扎一样疼。政府和专家要求大家呆在家里,躲避那该死的病毒,我们听话了。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我工作了几十年的单位,生活了几十年的美丽家园,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三个大门关了两个,唯一开着的也有志愿者和保安把守,没有林科院的通行证,并测量体温,任何人不得出入。
食堂不再供应一日三餐,只提供预定的盒饭;医务室因没有发热门诊而停诊了;门球场、篮球场、健身场所没有了孩子、老人、年轻人的嘻笑声;红色圆形回廊及报告厅前也没有了“退休族们”晒太阳、聊天的身影;路旁、楼前没有了上班人停靠的小汽车;昔日倘徉着青春活力,朗朗读书声的研究生教室大门紧闭……整个大院安静得让人感到一丝丝凄凉。

孩子们担心我了,干儿子说:“常吃的药还有吗?需要到医院拿药告诉我一声。”女儿说:“有吃的吗?给你送些去吧。”
一股暖流从心中淌过。我回答说:“都老实在家呆着吧!我好着呢!什么都不缺,药有存货,够吃一阵子的。放心!”

行政楼前的五星红旗每天按时升起,在蓝天下精精神神的飘扬着呢!

寂静的雪松林中郑万钧老院长在默默的保佑着林科院!

院行政楼及各单位办公楼都有主要领导值班。他们在密切关注、努力维护着林科院的安全;他们在尽力安排着林科院人正常的生活。
木材所办公室主任赵亮每天都转发院办的安民告示:“今日全院各单位平安”

为了让大家减少去大医院带来的风险,就近看病拿药,木材所赵昭霞宣布了所里的一个决定:“到青龙桥社区医院看病报销比例和院医务室相同。”
这真是一个温暖的决定!
院方为卖菜点的孟氏兄弟提供了住房,并免收房租,他们每天都会提供足够种类、足够数量的新鲜蔬菜、水果、鸡蛋。还可代购肉、面条、饺子皮什么的。

便民店老板黄晓芬说:“林科院在,我就在。米、面、油、盐,面包、挂面、日常生活用品保证供应。如有什么特别的需要我会尽力进货。”
当我们在暖暖和和的家中品着香茶、听音乐的时候,你看见了吗?有不少身穿蓝色制服的人在寒风中劳动着呢!

大院各角落及楼道里每天都有人打扫和消毒;闲人免进的锅炉房、变电室、水房有人日夜操劳。下大雪那天,我在窗前听到了两个铲雪工人的对话:“我早饭还没吃呢!”“快中午了,你先去吃吧,吃完回来换我。”

我感觉自己的眼睛有点湿润了!
我照了几张照片,是普通劳动者的照片,但你不觉得照片上的人特别美、特别帅、特别高大吗?就是这些普通的商贩,普通的工人,还有快递小哥们在这非常时期支撑着、保障着林科院人日常生活必要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在无情病毒面前的安全!

谢谢你们!
老伴生前好友马常耕夫妇多次打电话给我:“食堂关门了,你会做饭吗?有吃的吗?给你送点去吧,就送到门口,不进屋。”
他们都年过八十,老马已九十多岁了,无论买还是做都不是容易的事,怎么能让他们给我送饭呢?赶紧回谢:“千万别给我送,米饭、面条、红烧肉我都会做。放心!多多保重!”又含泪补充了一句:“老黄在天有灵,一定会感谢你们的!”
你别说,还真有人给我送东西,有一天开门时感觉门特别沉,打开一看,门把上挂着一袋腌酸菜,一定是小个子赵素静送来的,她腌的酸菜特别干净,酸脆可口。
一直认我做大姐的刘秀珍送来一盆盛开的长寿花,她说:“看看花儿就不闷得慌了!”
有时傍晚会接到李桂芝的电话:“在家等着,我给你送张葱花饼去,香着呢!”
对我这个不爱做,也不会做饭的人来说真是好消息,晚饭有着落了!
下大雪那天早上,我找出防滑鞋准备下楼到小店里取牛奶,听到敲门声,打开一看,是满身落着雪花的朱家琪,递给我一袋牛奶:“雪大路滑,别出去了。”
帽子、口罩、眼镜把脸捂的严严的,看不清她的表情,但从话语中我听到了友情,听到了亲情!我的眼睛又湿了,要知道她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
啰嗦了许多,我想表达的是:非常时期,病毒无情,人有情;单位有情;国家有情。
很庆幸,我有家人和老友们的关怀;很庆幸,我生活在中国林科院;很庆幸,我的祖国叫中国!
今日林科院内的迎春花,玉兰,梅花都美丽的绽放了!严冬已去,春天天临。离摘口罩的日子还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