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新闻
【抗疫纪实】亚林青年勇担当 科技助力林业生产
时间:2020-04-15 来源:亚林所 文字:王舒琦 图片: 编辑:宋平 点击:

随着全国上下新冠疫情的逐步好转,林业生产正在逐步复工、复产。为强化科技支撑,助力春耕生产,亚林所青年专家发挥各自领域的科研特色,积极投身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助力林业复工复产,以实际行动践行、弘扬、传承林科精神。

身体力行显担当。3月19日上午6点30分,天刚蒙蒙亮,林木育种与培育研究团队的王斌副研究员和楚秀丽助理研究员乘车前往建德林业总场寿昌林场大同点林地,他们按照山场走势划定试验区并逐一栽植木荷和赤皮青冈,开展试验林营建工作。除栽植方式的复杂性之外,栽培过程中他们发现每行每株的栽植点常与挖穴点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在对一列树木栽植处理后,他们通过走山改穴、确认及栽植后的核对等方式进行了改良,显著提升了林木栽植质量和效率。为了与造林工人的劳务时间同步,及时完成试验林造林,王斌、楚秀丽站在林里、急在心里,他们自带干粮或简单吃一口午饭,就立即开始新一轮的试验工作。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克服条件上的困难,设计了松材线虫病除治迹地珍贵化生态修复试验,为松材线虫病除治迹地珍贵化改培技术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不懈采数据。天然林生态研究组的葛晓改副研究员,自2014年8月至今一直在坚持开展竹林干旱野外试验。春夏秋冬,风雨无阻,葛晓改每个月都会利用3-5天的时间,走进亚林所试验林场,开展连续性土壤呼吸观测试验,从早上一直工作到下午,无论逢年过节亦或平日,从未间断,科研的初心从未改变。至今该试验已连续测定5年,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数据,为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竹林的可持续经营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林场场长陆人方对此颇有感触地说:“在抗疫期间,为保证数据采集的完整性,葛晓改在试验林场的协助下克服封村封道、交通不便等问题,在没有工人辅助的情况下,坚持开展数据采集工作,从未间断。”葛晓改在追寻林业科研的道路上从未缺席,她瞄准前沿、直面问题、迎接挑战,肩负起青年科技工作者应有的重担。

加强指导助生产。疫情防控还处在关键期,为了能尽快完成金华婺城区甜柿试验示范林造林工作,减少在外面的停留时间,木本粮食育种与培育研究团队的吴开云副研究员带领青年专家杨旭博士有时早上6点不到就从家出发了。不仅起早贪黑延长工作时间,很多工作亲自参与其中,与当地林农一道开展挖穴、发苗和种植等工作,吴开云和杨旭甚至连午饭时间都不肯浪费,匆匆吃两口盒饭,就赶紧投入造林工作,利用一切时机完成了砧木对比试验的太秋甜柿苗分发和种植,并根据砧木品种第一时间画出了详细的砧木分布图,为后续林农种植提供方便。还通过线上方式指导种植,让农户及时掌握太秋甜柿等生产技术要求点,使技术不因疫情而被“隔离”。

不辞辛苦抢农时。目前,浙江遂昌、武义等主产区板栗成林栽培管理技术落后,林分郁闭、病虫害较为严重。春耕生产在即,板栗春季修剪、病虫害防治必须抢在萌芽前完成。3月初,在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复工复产的情况下,江锡兵和杨旭等科研人员做好防护,带着泡面赶往遂昌及武义开展板栗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工作。在富阳三桥开展嫁接试验品种时,江锡兵说:“我们科技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更多的栗农带去实用技术,确保栗农不误农时,尽可能将疫情生产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亚林所青年专家们把使命放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林农需求放在首位。他们认真对待疫情防控,在做好疫情防护措施的前提下,身体力行、不辞辛苦、栉风沐雨,与时间赛跑、向困难挑战,为林业春耕生产提供保障。(王舒琦/亚林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