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在第4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迅速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热潮,纷纷表示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为指引,实事求是追求林业和草原科学知识和真理,着力攻克林业和草原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瞄准林草科技前沿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由单一木材生产到森林利用与保护并重,再到当前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可持续经营的政策转变,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因此,科学认识森林,研究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内在运行规律,提升科技对生态系统保护与利用的贡献率,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的基础。
“总书记对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高度赞扬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矢志报国的情怀和在疫情防控斗争中的贡献,对全国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努力的方向,我深受鼓舞,备感振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刘世荣研究员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林草事业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呼唤,林草科技事业发展迎来历史上的最好机遇期。林草科技工作者使命光荣、重任重大。刘世荣表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作为我国林草科学研究的国家队、领头雁,既要有眼睛向上看的国际化视野和胸怀,也要有脚向地里伸的决心和勇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找准自身发展的“生态位”,努力实现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带动和引领我国林草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十三五”以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6项,科技引领和支撑林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其中,在森林资源培育方面,完成了杜仲、山苍子、银白杨、文冠果基因组测序,加速了分子育种进程;揭示了杨树生长素调控不定根作用机制,为揭示生长素途径关键调控因子奠定基础;突破杉木高世代种子园营建技术,推进马尾松良种升级换代。攻克落叶松目标树经营技术,蓄积量提高18%以上。创建珍贵树种大径材多功能森林经营模式,引领我国森林经营由单一木材生产向多功能经营转型。高分辨率遥感林业应用技术将森林资源监测频率由3-5年1次提高到1年1次。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森林与水的关系在岷江上游不同森林类型涵养水源的作用机理探究中首次得到深度揭秘。突破了三峡库区林种结构优化、防护林定向调控、消落区植被恢复等关键技术,解决了三峡库区生态建设综合技术匮乏的问题。突破人工湿地冬季污水持续净化等关键技术,支撑北京市6674公顷湿地的恢复和改造提升。在资源加工利用方面,创制的超越国际最严甲醛释放限量标准、符合绿色建材标准的无醛木材胶黏剂人造板,扩大了我国在国际林产品市场的份额和话语权。农林生物质定向转化制备液体燃料多联产技术产品占据国内30%左右的市场份额,混合材高得率清洁制浆自主技术产业化打破了核心技术与装备被国外长期垄断的局面。这些成果为林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林草生态治理与恢复的方法论。加快推进林草信息化建设,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条件平台,是当前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重中之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遥感专家李增元研究员说,遥感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是实现林草现代化治理的重要保证。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科技专项的技术推动、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民用)建设规划的实施和林草部门科技创新的政策助力,守护美丽中国,打造绿水青山,发展天地空一体化林草要素立体观测的透视系统将是我们遥感人的努力方向。
作为无需直接接触即可感知目标的遥感技术,已广泛用于林草资源分布与变化、湿地调查、荒漠化普查监测、自然保护地规划与建设、生态工程评价、灾害早期发现与灾中过程发展、灾后损失评估等行业业务中,在秀美山川的林草管护中起到了“千里眼”的作用。随着遥感探测手段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正带动着常规林草遥感的二维平面观测向三维转变。李增元说,“目前,我国约70%的林业行业卫星遥感分析数据来源于我们自己发射的卫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坚持“生态优先”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围绕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2018年10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34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组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联合33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组建了“一带一路”生态互联互惠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并根据新形势,于2019年新设立了草原研究中心和自然保护地研究所,进一步加强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从事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力量,强化了在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和建设生态文明方面的科技力量。
据悉,“十三五”期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共获批各类局级科技条件平台97个,其中局级重点实验室5个,工程中心9个,生态站4个,创新联盟58个,长期科研基地15个,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国家创新高地1个,科技协同创新中心4个。形成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三类平台的建设布局,提升了对科技创新和行业需求的支撑能力。
心系民生小康事业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的扶贫事。我国60%的贫困人口、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分布在林区、草原和沙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景观,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空间。如何让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需要充分发挥林草科技创新优势。因此,面向贫困地区,大力开展林草科技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步伐,推动贫困地区特色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造血功能”,是贯彻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有力举措。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后,我感到担子更重,肩负责任更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物质能源研究专家蒋剑春研究员说,我们科技工作者要树立“不可沽名唯文章,宜将学术助发展”的理念,把科技成果彰显在大地上、产品里,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活更美好。
林业和草原在国家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基础地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功能。丰富的、可再生的林草特色资源,具有将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的资源禀赋。如何更好建设祖国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广大林草科技工作者面临的责任和努力目标。蒋剑春院士表示,加强林草特色资源挖掘、培育与高效利用研究开发,既有助于充分发挥山区特色资源生态优势,又有助于促进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生物医药、生物饲料、林油林粮等新兴产业发展,助力山区扶贫和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和完善现代林草特色产业体系,实现“生态经济型、经济生态型”的新业态。
近年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瞄准国土绿化重大科技需求,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院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试验示范侧重向贫困地区倾斜,攻克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积极研究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的途径和模式,帮助贫困地区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河南省光山县的司马光油茶园应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制的“长林”系列油茶良种,油茶良种种植面积达到22.7万亩,帮助3689户贫困户增收脱贫,为光山县2019年顺利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赞扬。为助力国家级深度贫困区四川凉山州的脱贫攻坚,自2011年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凉山州林业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科技助力推进当地以核桃为主的“1+X”林业生态产业,实现每年3株“绿玥”核桃树结出万元脱贫果的成效。通过院省合作平台,共同加强特色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攻关,让产业转型升级走上了快车道。
据统计,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在国家林草局四个定点扶贫县实施了24个科技项目,总经费达1225万元。与40多个贫困县开展技术对接,签署科技扶贫合作协议。指导建立油桐、无患子、油茶等特色经济林基地2万余亩,改造低产林5800多亩,繁育高产高抗苗木23万余株,移栽保存100多份林木种质资源。其中挽救独山县4000余亩油桐林,避免经济损失1500多万元。先后选派5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定点帮扶县挂职,选派100多名科技人员,召开培训班10余期,培训林农和技术人员8000多人次,培养乡土人才和致富带头人60多人。这些措施有效带动了帮扶地区特色经济林果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林农增收致富。(文:宋 平/院办 于雷/科技处 胡博/资源所 丁来保/林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