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
三方签署协议
揭牌仪式(武汉)
揭牌仪式(神农架)
万物复苏之春,亦为万物新生之时。3月28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神农架国家公园研究院”在湖北武汉揭牌成立。研究院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林科院)、湖北省林业局、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三方(以下简称“三方”)合作共建。并在湖北武汉举行签约仪式,签署共建合作协议书。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试点督导处处长张多,中国林科院院长刘世荣,中国林科院副院长肖文发,湖北省林业局党组成员洪石,湖北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夏志成,神农架林区政府区长、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刘启俊出席签约仪式。夏志成、刘世荣、刘启俊、张多先后发表讲话,洪石主持签约仪式。
协议明确,三方将通过建立资源利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平台共建等多方面合作机制,在技术、项目、人才、信息等层面开展深入交流,全力助推神农架国家公园资源保护与利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神农架,被誉为“北纬31°的绿色奇迹”,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特有属动植物最丰富的地区,拥有珙桐、红豆杉、金丝猴、金雕等1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同时,神农架还是三峡库区的绿色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神农架国家公园,是全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总体规划已经湖北省政府批准。
神农架国家公园研究院建立后,中国林科院将发挥科技、人才等优势,在神农架生物多样性监测、珍稀濒危动物保育、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评估等方面开展研究,为神农架国家公园科学化、智能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近年来,中国林科院不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相关科研工作。今年,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同意,依托中国林科院,组建成立自然保护地研究所,设立专门机构,加大研究力度,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科学建设和创新发展研究探索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和体制机制。
刘世荣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林科院和湖北省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历史。2008年,中国林科院与湖北省签订了“湖北省人民政府 中国林科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书”,双方围绕湖北生态文明和林业建设,开展了大量务实的科技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1年,依托湖北省林科院成立了“中国林科院湖北分院”;随后,与湖北省农科院相继签订了“农林科技合作协议”、共建“国家油茶科学中心北缘地区育种与栽培实验室”“中国林科院兴林抑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分中心”等创新平台。同时,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在湖北红安建设了全国老区建设示范试点县等,与湖北省相关单位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此次,三方签署共建“中国林科院神农架国家公园研究院”协议,是进一步响应党中央的伟大号召、落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和拓展中国林科院和湖北省全面科技合作的又一重大实际行动。
刘世荣表示,中国林科院将以神农架国家公园研究院成立为新的起点,为神农架国家公园建设、湖北省林草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湖北林草资源保护利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在三方的通力合作下,取得更加丰硕的合作成果,为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提供借鉴与示范。
夏志成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神农架国家公园研究院”的成立,是中国林科院和湖北省院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对推动湖北省林业提质增效,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以及切实践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发展理念,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合作中,希望各单位充分发挥人才、智力、资源、渠道、平台、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共赢共享,为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提供示范。
张多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她相信,通过中国林科院与湖北省林业局、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三方的有力合作,将为我国国家公园的建立提供示范与经验,为2020年国家公园体制更加健全和完善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资源所、湿地所、院办公室、院省合作办的领导和专家,以及湖北省林业局、神农架林区、湖北省林科院相关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媒体记者参加签约仪式。
新闻链接:
2015年,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提出,在9个省份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经过两年多试点,2017年,我国国家公园体制正式亮相。根据《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到2020年,中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基本完成,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分级统一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国家公园总体布局初步形成。
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为1872年成立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万个国家公园,但各国对国家公园的内涵界定不尽相同。
根据方案,我国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类型之一,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方案明确,我国的国家公园体制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基础,以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为目标。国家公园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分级行使,条件成熟时,逐步过渡到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我国的国家公园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坚持国家代表性,以国家利益为主导,坚持国家所有,具有国家象征,代表国家形象,展现中华文明;坚持全民公益性,坚持全民共享,着眼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自然环境教育,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为国民福利的游憩机会。
到目前,我国已设立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它们分别是: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浙江钱江源、湖南南山、北京长城和云南普达措。(王建兰/院办 孙钊/院省合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