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7日,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主任崔丽娟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刘静玲教授、中国林科院湿地所张曼胤副研究员一行3人,在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科信处粟娟处长、热林所科研处吴仲民处长、南沙生态站廖宝文站长、广东省林科院张方秋院长、南沙湿地游览区陈带文副总经理陪同下,参观了“广州市南沙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站”。粟娟处长介绍了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监测网络建设情况,廖宝文站长汇报了该站建设与监测进展,然后她们分别参观了科普长廊、监测楼等,同时坐船考察了监测站所在的南沙湿地一期和建设中的二期。通过现场考察,崔丽娟主任对监测站所做的工作成效给予充分的肯定。
监测站所在的南沙湿地2011年初被评为羊城新八景,10月30日在韩国首尔举办的享有“绿色奥斯卡”之称的第十五届“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区奖”总决赛上,被评为最适宜社区人居奖的银奖,在评选过程中,监测站多年的科学数据发挥了重要作用。监测站8年的监测数据表明:南沙湿地游览区通过科学的保护与管理,鸟类从2005年的95种增加到目前的149种,新增54种,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6种,广东省省级重点保护鸟类20种;珠江口水体进入红树林与芦苇湿地经其净化后,污染物去除率可达26-56%;同时科普长廊平均每天有500人参观,发挥了重要的科普功能。
广州市南面的湿地星罗棋布,最引人瞩目的是南沙19涌(监测站区域)湿地。它由泥滩、人工红树林、芦苇、短叶江土、基围和鱼塘等组成,区内有湿地面积600多公顷。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区内聚集了数量众多的鱼类和成千上万只候鸟,成为广东省重要湿地之一。2004年底,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在此处成立广州市南沙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站,以中国林科院热林所为技术依托单位,联合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开展监测与研究工作。重点开展红树林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湿地环境效应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为合理保护和持续利用湿地资源、建立沿海防护林生态安全体系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目前,南沙站建有12个植被固定观测标地、2个气象站、12个固定水质监测点、6个底栖动物监测点、3条鸟类观测样带,6个藻类监测点, 1座监测大楼、1条大型科普长廊、1艘监测船和一批相关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