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虫害发生后

防治前后蚧虫对比(左活虫;右死虫)

钱江源内大量树林枯枝复绿
建设国家公园是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制度创新,是重大的国家战略。作为林业科研国家队,亚林所始终坚持开展科技支撑国家公园建设行动,于2020年,与钱江源国家公园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保存着大面积、全球稀有的中亚热带低海拔原生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但近年来,森林病虫害的爆发严重威胁了国家公园的生态安全。亚林所森林保护团队接到公园管理局求助信息后,组建了由亚林所舒金平研究员领衔的专业团队,系统开展调研、实施了专项除治和生态控制措施,取得显著治理成效。
病虫害威胁珍贵树种团队创新研究办法
经过调查,自2019年以来,钱江源国家公园古田山片区森林冠层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周边区域发生大规模锥栗冠绵蚧危害,发生面积超过3.6万亩,造成甜槠及米槠等珍贵树种死亡,严重危及亚热带低海拔原生常绿阔叶林安全。亚林所研究团队经过实地考察和细致分析,针对国家公园内的虫害种类、天敌种类、发生规律等开展病虫害监测,并以天然林和人工林高危病虫害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人工林与天然林之间物种多样性的差异,研究病虫害发生地的内在机制及驱动因素。“在此期间,我们不分日夜的实地考察,研究相关资料,拜访了当地的村民,为最终攻克这一问题做了充足的准备”,舒金平说。很快,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团队综合营林技术、行为调控、生态阻隔、生物防治,辅助化学防治等技术手段,开展了多点、多次、多方法的防治试验,并最终优化确定了专门化的综合治理技术。
科技协同团队支撑开辟新型防治技术
防治路线图确定了,团队又面临着受害植株多为高大粗壮的古树,根系施药效果难以到达林冠,以及大面积高空喷施化学药剂可能危害森林内其他昆虫的现状,如何精准高效的施用药剂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难题。由于需要开展防治工作的区域位于国家公园内,一方面不能因防治工作导致较大的生态系统干扰,另一方面,还要将用药的“副作用”降到最低,舒金平说:“我们不能‘大刀阔斧’的干,只能‘一针一线’的缝”,这无疑更增加防治难度。为此,经过多方论证,在借鉴研究组此前针对松材线虫病研发的药剂基础上,紧急创制新型注干剂,创新利用注干剂防治刺吸害虫,在杀灭绵蚧的同时将对周围环境及生物的影响降到最低。自2021—2022年,共注射针剂40000余支,防治树木26000余棵,防治过的林木上蚧虫均死亡,目前未见有新的活虫危害,发生区蚧虫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大量树木枯枝复绿,重现勃勃生机。国家公园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主任余建平感叹道:“这个方法不仅效果好,而且环境友好,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舒金平说:“这些年来,走遍服务区域,常听的评价就是亚林所的专家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实用的技术,正是来自于务实求真的科研态度和踏实勤奋的点滴积累。这既是亚林所国家队风貌的展示,也是每一个亚林科技工作者的毕生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