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4日,来自人分集团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的150余名学生走进我院,开启“绿色科技,守护地球”的主题科普研学之旅。通过“观察—思考—动手”的沉浸式参观体验,青少年们在院史馆、木材标本馆、重点实验室、科研温室等科研一线场景中,触摸林草科学的温度,感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精神。
活动首站聚焦“知识探索”。学生们走进亚洲最大的木材标本馆,在讲解员引导下观察降香黄檀等珍贵标本,了解年轮的“气候日记”与木材“指纹”的独特性;通过显微镜观察不同树种细胞结构差异。随后,院史馆里的“科研传承课”引发共鸣。林草科学家老照片、“三北防护林树种选育”“湿地修复”等攻坚故事,勾勒出中国林科院近70年的奋斗历程。在重点实验室,学生们化身“小科研员”,跟随讲解员参观一系列“国之重器”。电子显微镜和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则吸引了众人目光。转入科研温室大棚,仿佛踏入“会呼吸的植物课堂”,讲解员带领学生穿梭于不同苗木区将课堂上学的“植物适应环境”知识与实践一一印证。
下午,活动转入“科技实践”环节。木工所专家以“森林与木产品碳足迹”为题,通过对比木材与钢铁、塑料的碳排放数据,解析“以木代塑”的生态价值,每棵树都是碳汇小卫士,合理利用能助力“双碳”目标。随后,“神奇木材实验室”掀起热潮。学生们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三大实验,用“神奇药水”溶解木质素制成透明木片,添加纳米荧光材料实现“发光木材”,优化配比后,木材在紫外灯照射30秒内“储存”光能,关闭光源仍可持续散发余晖。“原来木材能变透明、会发光,还能帮地球减碳!”学生们捧着亲手制作的样品兴奋分享。
此次活动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创新启蒙,为青少年打开了林草科学的奇妙之门,同学们既了解木材料科技潜力,更感受到“科研就是解决问题、创造可能”的开创精神。未来,中国林科院将推出更多“可触摸、可操作”的科普实践,让林草科技更“接地气”,也为培养生态保护与科学创新后备力量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