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6日,为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推动“部局融合、部门融合”的工作要求,九三学社中国林科院支社与九三学社自然资源委员会在中国林科院联合举办了以“融合共进 协同创新”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本次活动不仅是两个支社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以及全国两会精神的一次共同实践行动,更是一次跨学科、跨部门的深度融合与智慧碰撞,旨在通过学术交流,加深了解,探寻更多的合作机会,推动双方在科技层面的融合共进。活动得到了中国林科院办公室和党群工作部的大力支持,共计36人参与了本次交流。
活动伊始,双方主委分别介绍了各自支社的基本情况及到场社员的专业背景,彼此充分表达了积极寻求融合、加强合作的强烈愿望。活动特别邀请了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的李迪强研究员、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副主任刘大文研究员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季燕南高级工程师3位专家进行学术分享。
首先,李迪强研究员报告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历史、现状与展望”,着重阐述了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现存的问题以及未来的规划走向,特别强调了保护开发并重、人畜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与九三学社自然资源委员会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宗旨不谋而合。
随后,刘大文研究员分享了“美丽中国建设与新污染物调查”的学术报告,深刻剖析了地球化学学科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关联,特别强调了有关新污染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分析鉴定技术体系优化、采样流程标准化构建等;同时,介绍了地球元素与人类健康的潜在关联,点明量的控制是作用利弊的判别关键,而包括林木在内的植源矿质摄入是连接人类与地球元素的直接桥梁,彼此休戚相关。这一报告激发了与会人员对地球化学的浓厚兴趣。
接着,季燕南高级工程师带来了关于古生物学科的精彩报告,详细介绍了我国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建设的最新进展,指出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未来工作的重点方向,使与会人员深刻感受到了古生物学科的魅力和价值。此外,季老师还阐述了古生物学科与林业研究的潜在交集,指出了双方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重建古生态环境等方面开展科技合作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学术交流结束后,自然资源委员会的社员们参观了中国林科院大院、科研温室和木材标本馆,对中国林科院的组织构架、学科建设以及工作生活环境有了整体的了解。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书香浓郁的林科院大院让社员们印象深刻,木材标本馆内丰富的木料藏品更另大家赞叹不已。馆藏讲解员详细介绍了木材学科的发展历程、主要材种的类型划分、结构特征及材质特点,特别是珍贵木材的材性特点及其主要加工利用途径,使自然资源委员会的社员们对木材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此次活动不仅加强了两个支社彼此间的联系,也为今后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
未来,双方将继续秉持“主动融合、充分融合、高效融合”的理念,以此次交流为新起点、新契机,共同探索科技创新的新路径,携手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