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华北地区长期以来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大部分河流湿地呈现出断流、甚至干涸状态。与此同时,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城市生活污水,即再生水,水量充足且稳定的再生水利用能有效地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尤其是作为水源用于恢复干涸退化的河流湿地。然而,再生水中含量较高的不同形态氮素,可能会对地下水造成硝酸盐污染风险。因此,亟需开展再生水入渗地下水过程中硝酸盐迁移及转化机制的研究。
湿地所于一雷副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再生水入渗地下水过程中硝酸盐的迁移和反硝化机制(编号:41601037)”获取了一定时间序列的关于再生水、河水、地下水的水质以及稳定同位素特征第一手原始数据,分析了再生水以及补水后河水中不同形态氮以及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阐明了不同深度含水层中氮形态分布、影响因素及迁移转化特征;揭示了硝酸盐反硝化反应的主要发生的含水层位置、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关键环境影响因素。本研究对于再生水水质特征认识、再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地下水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于一雷/湿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