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3日,高原所科技处组织专家对2023年12月到期的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进行验收。来自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7位专家组成验收专家组。
专家组通过现场查定、查阅材料、听取汇报、质疑答辩和综合评议,一致同意参加验收的5个项目通过验收,并认定“基于单宁对竹材表面修饰及长效抗霉体系构建”和“角倍中单宁酸富集关键调控基因的研究”项目验收结果为优秀。
“基于单宁对竹材表面修饰及长效抗霉体系构建”项目,在竹粉表面引入单宁酸,实现了抗菌多酚在竹材上的负载,显著提高了其抗菌性能;通过竹材表面接枝单宁酸,成功负载了银离子和纳米氧化锌,构建了无机-有机协同抗菌体系,为竹材加工抑菌防霉技术研发提供了策略。依托项目的实施,发表第一标注SCI论文2篇,1人晋升为副研究员。
“角倍中单宁酸富集关键调控基因的研究”项目,克隆得到了盐肤木中调控单宁酸合成的3个关键基因,验证了盐肤木单宁酸合成调控基因的功能,筛选出高表达单宁酸的突变植株4个,明确了3个基因可显著提高植株中单宁酸含量。项目在单宁酸生物合成关键调控基因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项目执行期间以第一标注发表SCI论文1篇、林草科技重点期刊1篇,以第二标注发表SCI论文1篇,授权专利2件,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2名,晋升副研究员1人,依托该项目获批省部级项目1项。
“白蜡虫种质资源库建立、遗传规律及良种选育研究”项目,建立了200亩白蜡虫种质资源库,收集和保存了3种寄主植物及8种白蜡虫地理种源;阐明了白蜡虫两性分化与生态适应性,白蜡虫与共生菌,立克次体与白蜡虫生态适应性、发现白蜡虫固氮和固碳特殊生理现象等;开展白蜡虫遗传规律分析,揭示了白蜡虫不同地理种群间具有明显遗传差异性,明确了白蜡虫杂交种泌蜡量不具备杂交优势;选育出云南昆明及昭通2个白蜡虫优良种源。项目还发现外源保幼激素施用能够显著提高白蜡虫泌蜡产量;对白蜡虫固氮及固碳机理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依托项目的实施,发表第一标注学术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6篇,CSCD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1件;项目组成员晋升高级职称1人;培养研究生3名。
“无口器角倍性蚜维持营养的研究”项目,明确性蚜通过营养储备和代谢转化来实现营养调控;发现了性蚜体内的固氮菌株,并验证了其固氮作用,同时筛选出了含有nifH基因的固氮菌属6个;发现了性蚜通过抑制呼吸代谢减少能量的消耗,性蚜表皮具有很强的锁水能力,具有漏斗状吸水结构。项目执行期间,发表论文3篇,其中第一标注论文1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1名,依托该项目获批省部级项目1项。
“资源昆虫研究所科技成果数字化整理及展示”项目,对研究所的各类科技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数字化整理,建立了检索查询表1套、筛选部分代表性科技成果通过高清激光工程机、壁挂广告机、红外触摸一体机等设备进行展示,开发了展示软件(昆虫数字展示软件、特色森林植被软件)2套。通过项目实施,完成了科技成果数字化整理,实现了亮点成果展示。
高原所科技处、各项目负责人及相关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