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奖成果
马尾松种源变异及种源区划分的研究
时间:2019-12-13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lky 点击:
主要完成人员:陈建仁 伍家荣 傅玉狮 孙光新 朱德俊 ​汪企明 曾志光 赵世远 张广炎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林科院亚林所 湖南省林科所 江西林科所 福建省林科所 安徽省林科所 ​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 广东韶山地区林科所 江苏省林科所
项目起止时间:1977年~1985年
获  奖  情  况 :1988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利用苗期和幼林生长特性,通过多点试验,开展马尾松种源变异和种源区划研究。统计分析表明种源间遗传变异大,与产地纬度呈线性相关。低纬度种源生长性状较优,但适应性相对略差,呈纬向倾群变异模式,且产地温度是马尾松种源变异的首要因素。据多点试验结果作主分量、聚类分析,将全分布区种源划分为三带六区:北带、中带(含东、西、四川盆地区)和南带区(含东、西区),并提出种子调拨的具体意见。有关生理生化分析结果亦与田间试验相吻合。本试验共建立全分布区试验点28个,省级试验点50个,参试种源142个,营建试验林210.99hm2,基因库7处13.5hm2。研究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8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优良种源,至申报奖励时共造林36.2hm2,经济效益达2356.55万元。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⑴苗期和幼林期多点试验表明,马尾松种源间遗传变异大,且多与产地纬度呈线性相关。低纬度种源一般生长期长。地上部分生长量大,幼苗根系较短,年抽梢2-3次,冠幅较宽,始花较晚,封顶较迟,向高纬度引种适应性较差,呈纬向倾群变异型式,且产地气温是马尾松种源变异的首要因素。⑵利用生长、生物量、形态、物候、结实及适应性等性状差异,选择5个代表性试验点资料作主分量及聚类分析,将马尾松种源划成三带六区:北带区,中带区(含东、西两区和四川盆地区)和南带区(又分东西两区)。种源区的界线与自然地理区划相吻合。这为全国范围和局部区域的种子调拨提供了具体指导意见。⑶应用过氧化物同工酶及五项生理指标等测定手段,分析结果与田间试验结论基本一致。⑷建立基因库,保存种质资源。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