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奖成果
北方早实核桃16个新品种的选育
时间:2019-12-13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lky 点击:
主要完成人员:奚声珂 王钧毅 刘万生 罗秀钧 杨卫昌 刘文德 张树信 高绍棠 李明亮 刘惠珍 王汉涛 王 贵 ​王世海 曲宝香 郭纯良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林科院林业所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河南省果树研究所 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 山西省林科所 西北林学院 陕西省果树研究所 河南省洛宁县林业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
项目起止时间:1978年~1989年
获  奖  情  况 :1990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旨在通过对现存资源的开发(实生选种)及杂交育种等途径,为生产迅速选育一批结果期早、丰产优质和适应性强的新品种,加快实现核桃栽培品种化。该研究分三个阶段:(1)实生选优及杂交育种。共在各地实生树中选出优树1千多株,建立基因库6个,在不同优良单株、地理型间进行了50多个杂交组合,获得人工杂交子代苗2千多株。筛选优株100多株。为选育工作奠定了基础。(2)无性系测定试验:将选出的最有希望的单株在全国建立了100hm2无性系鉴定试验园,参试株系达600多个。并初选出一批优良无性系。(3)区域试验及生产扩试:“七五”期间采用高接鉴定方法将经无性系测定的36个最优无性系在河南、山西、陕西、辽宁四个省进{亍了区域试验,并同时在l0个省(市)进行了扩试,总面积近2666.7hm2。并根据连续3年的试验结果,对己符合育种目标规定的经济技术指标的16个优系定为我国第一批早实核桃新品种,该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1)将全国9个省(市)选育的35个最优株系集中在分属不同自然条件的四个试区同时进行了无性系鉴定和区域试验,获得了参试株系遗传特性优异程度的比较资料,并进行大面积生产扩试;(2)利用15年生左右的砧木高接参试株系三年既达原砧木树冠大小,缩短了育种用期5年左右。(3)采用了低温贮藏穗条,适时嫁接夏砧木放水等关键技术措施,并实行了先搞一个点,再进行现场技术培训的方法,保证了备试区的嫁接成活率存90%左右。(4)采用以测花芽率、分枝力、每果枝平均负荷量等因素综合构成的丰产潜力(以丰产指数表示)来评定品种的丰产性能,对提高选择效果及早期诊断等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