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果涉及紫胶虫、寄主植物、产区气候、病虫害等方面的多个学科,侧重研究与生产关系密切的有关学科及关键技术问题。通过较系统的研究,全面地完成了国家科委和林业部提出的“紫胶生产技术研究”项目。①研究出以紫胶虫胚胎发育为主的采种期综合技术,解决了扩大产区远距离调种的技术难题。其测报期比印度等国的黄点法长3-7天,且测报准确易行。②通过多次多年的试验、试放,筛选出优良寄主13种,胶虫寄生于这些寄主树的泌胶厚度一般在0.52-0.95cm之间,多为0.70cm以上。③利用白虫茧蜂对白虫的寄生性,采用室内饲养和大量繁殖白虫茧蜂林间散放的措施,有效控制了紫胶虫的主要害虫—紫胶白虫的危害,成功地解决了迄今各产胶国无法有效控制的白虫灾害问题。④研究制订了紫胶虫种胶和紫胶原胶国家标准,完善了我国紫胶生产和经营的技术标准体系。⑤通过引种驯化试验,使我国的紫胶产区由北纬25゜以南扩大到北纬28゜,;由东经103゜扩大到东经116゜;从山地高原自然分布区发展到在低海拔地区建立了以乡土优良寄主树种为主要食料来源的生活周期比较稳定的新的紫胶虫生态系。
在紫胶生产技术研究取得系列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组装配套,针对生产上反映出的技术难题和关键技术环节,在新老紫胶产区进行了较长时期的行之有效的成果技术推广工作,产生了显著的多方面的效益,实现了国务院1962年提出的“发展紫胶新产区,逐步达到自给自足”的要求。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举办技术培训班、创办推广点和综合示范胶园、组织成果技术推广组到紫胶产区直接指导生产、出版发行科普读物、创办刊物等方法进行紫胶生产技术推广。通过多年的推广工作,使我国的紫胶产区由云南扩大到南方9省(区)的200多个县。紫胶原胶年产量增加了18倍,产品总值5.8亿元(1989年)。据1987年不完全统计,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7省(区)的南亚热带山区农民,从事紫胶生产新获得的收入达3.614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