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奖成果
桉属树种引种栽培的研究
时间:2019-12-13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lky 点击:
主要完成人员:白嘉雨 王豁然 梁坤南 郑勇奇 吴坤明 臧道群 吴菊英 方玉霖 徐建民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林科院热林所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 海南省国营上涌林场 福建省漳州林业局 广东省阳西县林业局 云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东省江门市林业局
项目起止时间:1984年~1993年
获  奖  情  况 :1995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研究依据地区特点,分析国内桉属树种改良和栽培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桉树、杉木、杨树等树种良种选育和丰产栽培研究的成功经验,组织多学科研究人员,深入开展了桉属树种、种源和家系的引种、选种和杂交育种的林木改良系列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入选的优良树种、种源进行壮苗培育、速生丰产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研究。历时9年的攻关,在不同生态区建立了30个试验基地,营造试验林47个,59.26hm2,从国外引进74个桉属树种、388个种源和1301个家系,选育出尾叶桉等适宜扩大栽培的14个优良树种、49个优良种源和89个优良单株。其中尾叶桉优良种源在同等条件下5年生平均材积生长量达25.6 m3/hm2,是对照窿缘桉种源的4.7倍;建立了种质基因收集库和20hm2多种源多家系的尾叶桉、蓝桉实生种子园,每年为生产单位提供100kg优质种子;总结了壮苗培育、幼林施肥、林地生物培肥、虫害防治等速生丰产栽培配套技术。以优良种源、最佳施肥配比和最佳施肥量等研究系列成果组装配套,营造尾叶桉等示范样板林1307.0 hm2;辐射推广70000 hm2速生丰产林,本研究对我国桉树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广面积覆盖两广、海南、福建、云南、浙江等省,尤其为广东实现桉树人工林东移和在全国率先绿化达标做出较大贡献,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充分利用时空,把树种与种源、种源与家系相结合同步筛选,缩短选种周期5~6年,提出研究与推广、示范与生产相结合的有效办法,建立了研究、推广、示范、技术咨询、承包和开发的体系;提出了低海拔尾叶桉种源和低纬度细叶桉、赤桉种源适宜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发展;低温干燥贮藏42个月的细叶桉和窿缘桉花粉生活力分别达81.6%和89.3%;提出了桉树的施肥组合及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