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奖成果
沙漠化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模式研究
时间:2019-12-13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lky 点击:
主要完成人员:慈龙骏 卢 琦 刘世荣 张新时 吴 波 杨晓晖 李保国 董光荣 刘 拓 王继和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林科院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甘肃省治沙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科学院 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
项目起止时间:1996年-2005年
获  奖  情  况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沙漠化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模式研究 ”通过4个项目10 年的综合研究主要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果:(1)首次完成了中国荒漠化生物- 气候分区,并在国家尺度上建立了适用于大范围荒漠化监测与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为全国荒漠化监测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成果目前已被成功地应用于荒漠化监测和治理规划工作中;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要求,编绘了第一幅"中国荒漠化气候分区图" ,明确界定了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2)研究揭示,近1 万年来沙漠、沙地的消长变化相当频繁;且与千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干湿周期完全一致。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降低了能量和水分的利用效率,导致了历史时期沙质荒漠化的大面积发生,绿洲地区上游来水不足和区内对有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导致历史时期沙质荒漠化发生的主因。 (3)“研究”筛选出11 种耐寒、耐盐、抗旱的优良抗逆性乔灌木种质材料,其抗旱性突破 100毫米 降水线;耐寒性突破了极端低温冻害和90 天生长期的限制;耐盐性在表层土硫酸盐含量 1.6%~2.3%及盐结皮含盐量高达24.16% 的条件下生长正常。提出的沙漠绿洲边缘滴灌节水造林配套技术、盐渍化土地“三系统” 治理技术和高寒沙区固沙造林综合技术为极端恶劣条件下植被恢复提供了技术支撑。(4)“研究 ” 集成创新地提出了四大典型区域的荒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极端干旱沙漠绿洲生态经济型防护体系模式;干旱区次生盐渍化土地防治模式;半干旱农牧交错区荒漠化防治“三圈” 模式及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沙化防治模式。四种综合模式已在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省(区)累计推广应用388.8万余亩,取得综合效益超过 1.5亿元;未来适宜推广的面积约10 万平方公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