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属林业科学技术领域。杉木是江西和我国最重要速生用材树种,其人工林面积、蓄积分占江西人工乔木林总面积、总蓄积量的31.3%和35.4%。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与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等单位历经15年攻关,在杉木用材林高效培育及固碳增汇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了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进步,提升了江西省杉木林栽培技术水平及生态服务功能。
突破了杉木生长发育与材种形成的密度与立地效应,提出了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技术体系。基于江西大岗山近30年密度和间伐试验林长期定位观测,系统阐明了杉木人工林立地、密度、林龄与生长量、材种结构的关系规律,揭示了大径材成材机理,提出了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技术体系,大径材比例提高30%以上,建立了国家及省级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标准化体系。
揭示了杉木自然稀疏机制,提出了杉木生长模拟新技术。基于5种造林密度28年连续观测数据,揭示了杉木林自然稀疏机制与最大密度线作用因子,奠定了杉木密度管理理论依据;优化提出了优势高差分方程及断面积SVM模拟技术,提出了新的参数可变直径分布模型,构建了可变密度干曲线模型,实现了杉木生长及材种出材量精准预估。
建立了杉木良种轻基质容器育苗及组培高效繁育技术。提出了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快繁技术,创新性提出了增殖及生根培养适宜的红蓝光质R/4B,增殖倍数达4.52以上,生根率76.4%;提出了组培苗瓶内与瓶外两种生根技术,移栽成活率均达90%以上。优化建立了杉木良种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技术,容器苗平均高达35.6cm,地径达5.77mm。
突破了杉木人工林碳储量评估及固碳增汇技术。揭示了杉木林生物量分配及碳储量的密度、立地及林龄效应,构建了以胸径、林龄、密度为自变量的杉木林分生物量模型、林分碳储量模型、林分碳汇模型,揭示了江西省杉木人工林植被碳储量分配格局;提出了杉木与闽楠、木荷及南板蓝根等高碳汇功能的混交林经营模式,碳储量增加近20%。
项目发表论文69篇,其中SCI收录19篇,颁布林业行业、地方标准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专著4部,验收认定/鉴定成果3 项。成果在赣、湘、桂等省区推广,9个基层单位累计推广造林33.97万亩,新增产值15.86亿元。15年累计推广造林300余万亩,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