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较大的杨树人工林间伐是否有利,是生产中常遇见的问题。为了查明“先密后稀”的密度调控效果,以及探索早期生产小径材,后期生产大径材的可能性,我们在山东临沂地区对三种密度的杨树林进行了11年间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间伐不能增加单位面积的木材产量。 (2)间伐可以提前收获小径材,提前收益,以短养长,并在主伐时收获大径材。(3)不是所有密度的杨树林都适合间伐,2米×3米、3米×3米和2米×5米等密度较大的林分不宜间伐,其保留木胸径增粗较少,效果不大。(4)中等密度的林分,如3×4 m, 3米×5米和3米×6米这类密度的林分可以间伐,间伐强度为1/2或1/3,在第四至第六年间伐胸径15~16厘米的小径材,第11至第14年主伐时收获胸径30厘米以上的大径材。(4)不是任何年龄的林分都适合间伐,林龄太大,间伐后不利于保留木扩展树冠,可能导致减产,一般间伐宜在4-5年进行,间伐木胸径15-16厘米,作纤维材用。
3米×6米I-69杨树林9 年间伐试验结果
上世纪80年代,在山东省莒县赵家二十里村,我们对3米×6米的I-69杨林分进行的间伐试验。三个处理:(1)不间伐(对照),株行距3米×6米,(2)间伐1/2,株行距改为6米×6米(3)间伐1/3,隔两行伐去一行,形成3米×6米与6米×6米相间的株行距。间伐在第5年春到第6年冬之间完成,为了获得较好的间伐收入,间伐木胸径达到 16 –21 厘米,树高达到16- 21 m时才采伐,分三次间伐完,间伐木作檩材出售。
间伐后经过3~5年生长,三种处理的材积有很大变化。处理2(间伐1/2)和处理3(间伐1/3)的平均胸径明显增粗,每亩材积产量则降低。与不间伐的对照林相比,间伐1/2的,杨树胸径平均增粗3.9~4厘米,每公顷材积减少10%~11.9%;间伐1/3的,平均胸径增粗1.8~1.9厘米,每亩减少材积4.4%~6.7%。间伐强度越大,平均胸径越大,每亩材积产量越小:第9年,三种处理的平均胸径排序:间伐1/2(28.9厘米和27.4厘米)>间伐1/3(26.8厘米和25.3厘米)>对照(25.0厘米和23.4厘米)。两个间伐处理,再生长 3年,平均胸径完全可能超过30 厘米 ,达到大径材的标准,木材可以增值。
9年生I-69杨每亩平均材积产量的排列顺序为:对照(100%及100%;17.78 立方米/亩及15.75 立方米/亩)>间伐1/3(95.6%及93.3%;17.01 立方米/亩及 14.68 立方米/亩)>间伐1/2(88.1%及90%;15.67 立方米/亩及14.19 立方米/亩)。三个处理的年平均每亩材积生长量均在1.58~1.98立方米的范围内,说明不间伐的及间伐的处理,到第九年均能达到较高的产量水平。间伐1/2和间伐1/3的,木材产量虽然下降4.4%~11.9%,但是木材径级增粗,提高了木材价值,可弥补产量降低的损失。另外,这是9年的结果,在主伐之前,由于空间较大,间伐1/2和间伐1/3的处理在生长上可能还有优势。我们的结论是,对于这样的杨树林分间伐是可行的。
安徽省农业大学邢有华教授在安徽省长江沿岸对3米×5米的I-69杨人工林(每亩44株)第四年间伐1/2,成为5米×6米(每亩22株),每亩获得3立方米间伐材,提前收入1 080元(每立方米约360元),解决了农户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了林分的后期抚育管理。某些杨树产区,杨树中小径材的价格不高,有时滞销。对某些以培育中径材为目的密度中等的幼林适时进行间伐,在经济上可能是可取的。
培育大径材的生产周期在10年以上,投资回收期长,抚育管理还要不断投入资金和劳力。对中等密度的林分间伐,在第四至第六年每亩可收获2 -3立方米木材,中期经济收入可缓解资金不足,有利于加强林分抚育管理,培育大径材。根据试验结果和经验,作者给林农和企业推荐以下经营方案:4~5年间伐收获中小径材和10~12年主伐收获大径材,初植密度为3米×5米和3米×6米和2米×8米,4~5年间伐后改为5米×6米、6米×6米和4米×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