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与寄主分布于东北、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省。主要危害白蜡树。
形态特征
成虫(右图) 体窄长,楔形,长8.5~13.5毫米。铜绿色具金属光泽,前胸横长方形。鞘翅前缘隆起成横脊,尾端边缘有小齿突。

卵 米黄色,孵化前黄褐色。扁圆形,长约1毫米。
幼虫(左图) 老熟幼虫体长26~32毫米,扁平。前胸膨大,中后胸较窄。腹部末端有1对褐色尾针。
蛹 体长10~14毫米,乳白色。触角向后伸至翅基。
生物学特性
在天津1年发生1代,黑龙江2年1代,以幼虫越冬。1年1代区翌年4月幼虫开始化蛹,4月底或5月初成虫羽化出孔,5月中下旬为出孔盛期,6月仍有成虫出现。成虫出孔后以嫩叶作补充营养,白天进行取食、交尾活动,喜光,受触击假死落地。每头雌虫可产卵68~90粒,成虫寿命雌虫平均21.6天,雄虫13天。卵产在树皮裂缝处。幼虫孵化后取食木栓层,随后蛀入韧皮与木质部之间取食木质部,蛀成来回迂回的的虫道,虫道内填满粉末状粪屑。10月底幼虫停止取食在虫道末端做蛹室越冬。
防治方法
1) 严格检疫,防止带虫苗木进入非疫区。
2) 化学防治,5月成虫期用10%吡虫啉粉剂3000倍液喷洒树冠;10%吡虫啉液剂注射
树干(0.8ml/1cm胸径);75%吡虫啉粉剂稀释为60倍的药液注射土壤(60ml/1cm胸径)。
3)冬季啄木鸟对幼虫取食率很高,要加强保护严禁捕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