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与寄主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幼虫蛀食杨树韧皮部切断输导组织造成枝梢干枯,甚至使整株死亡。
形态特征成虫(左图) 体长8~10毫米,长椭圆形。黑褐色至棕褐色,全体密被灰褐色鳞片,其间散生白色鳞片,往往形成不规则的横带。前胸背板两侧和鞘翅后端1/3处白色 鳞片较密,并混生有直立的黑色毛簇。喙弯曲,中央有一条纵隆线。触角9节呈膝状。鞘翅后端1/3处向后倾斜,形成一个三角形斜面。


卵 卵圆形,长约1~3毫米,乳白色至乳黄色。
幼虫(右图) 老熟幼虫体长约9毫米,乳白色至乳黄色。体弯曲,上面疏生黄色短毛。头黄褐色。前胸具一对黄色硬皮板。足退化,在足痕处生有数根黄毛。
蛹(下图) 体长8~9毫米,乳白色至乳黄色。腹部背面散生许多小刺,前胸背板上有数个突出的刺。腹部末端有一对向内弯曲的褐色小钩。

生物学特性
1年发生1代,以卵及幼虫越冬。翌年4月中旬幼虫开始取食,卵也相继孵化。初孵幼虫先取食木栓层,逐渐深入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环绕树干蛀成圆形虫道,虫道处的树皮常开裂成褐色横疤痕,如刀砍状。5月中旬幼虫自虫道末端蛀入木质部做椭圆形蛹室,用细木屑封闭孔口在内化蛹,蛹期约10天。成虫6月中旬开始羽化,约经6~12天后才爬出树干外,7月上中旬成虫大量出现。以嫩枝、叶片作补充营养,成虫取食时用喙咬一圆形小孔取食形成层的新鲜组织,取食过的枝干上留下无数针刺状小孔,取食过的叶片成网眼状。成虫最爱吃机械损伤不久的新鲜形成层,常数头在一起。成虫很少起飞,善爬行,多在早晚天气凉爽时活动,闷热和阴雨天潜伏在机械损伤后翘起的树皮下、旧虫孔、树根部的土壤缝隙内,受惊扰坠落地面呈假死状。卵多产于枝痕、皮孔处,少数也产于叶痕、皮缝或伤痕的木栓层中。产卵前先咬一圆形卵孔,产1粒卵在内,然后排泄黑色分泌物堵住孔口。每头雌虫可产卵约44粒,卵多产在3年生枝干上。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防止有虫苗木进入非疫区。
2)选用抗虫品种,在黑龙江省龙山杨抗性强,应繁殖推广。
3)幼虫危害期,用50%杀螟松乳剂或50%辛硫磷乳剂、2.5%溴氰菊酯乳剂30~50倍液点涂虫孔。另外,可用上述药剂200倍液喷洒树干。
4)7月上中旬成虫出现盛期,喷洒10%广效敌杀死2500倍液,杀死取食的成虫。
5)保护和利用啄木鸟和蟾蜍等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