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良耐寒桉树的筛选:全面评估在1984-1998年间建立、分布在全国我国6个省区的32个桉树选种试验,筛选出8个耐寒能力在-8--10℃之间、材积生长表现优良的树种,作为优良耐寒桉树。发现这些树种在我国的气候适宜性可分为两类:适合我国西南高原地区生长环境的、适合在我国南方低海拔地区环境的。
2.耐寒桉树基因库建立及改良策略制定:将已有邓恩桉、史密斯桉、蓝桉、巨桉的子代测定试验改造为耐寒树种的种质资源保存库4个,含40种源/560家系;引进邓恩桉、柳桉、蓝桉等5个耐寒树种的遗传材料共68个种源/676个家系,新建基因库14个;根据发展需要,研究和制定了5个树种在我国不同地区的育种计划。
3.耐寒桉树品种改良与繁育:通过对树种/种源、种源/家系的测定,分别选定了邓恩桉、史密斯桉、巨桉、柳桉、蓝桉和直杆桉等的优良种源24个、家系89个;新建、改建8个优良耐寒树种的种子园18个,种子园材积遗传增益可达20~30%;研究了提高种子园种子产量、质量管理技术;培育了巨桉、邓恩桉、柳桉的优良无性系,材积产量可提高25-30%;建立耐寒桉树有性、无性繁育技术体系,建立苗木生产基地4个,年生产能力2000万株。
4、耐寒桉树培育技术及可持续经营策略研究:确定了耐寒桉树纸浆材的初植密度、施肥、疏伐和轮伐期等;确定了耐寒桉树大径材培育的适宜初植密度、疏伐强度、修枝技术等;通过耐寒桉树适宜发展区的土壤、环境调查,研制了耐寒桉树在我国冷凉地区可持续经营策略,制订了土壤营养补充方法。
5.桉树耐寒能力的气候室测定:用人工气候室产生模拟寒冷天气条件,采用适当的温度变化曲线,在桉树苗木根部受到保护的条件下,测定叶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该值与耐寒能力高度相关。
6.成果特点及应用推广情况:该成果系统地解决了耐寒桉树的培育、高效经营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技术集成性强,关键技术创新性显著,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耐寒桉树在我国的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果内容是我国南方速生丰产林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地高效利用急需的技术,市场需求旺盛、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具有巨大的推广潜力。
成果在云南、湖南、福建、广西、江西、贵州等8个省(区)已造林面积超过200万亩,新增产值超过20.0亿元,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并在推广地区形成了木材生产、加工的产业链,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取得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