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属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领域。
与森林、草地植物相比,对我国荒漠植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地理分布及其利用现状等本底信息仍缺乏足够的了解,而且由于对荒漠植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种质资源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对我国荒漠区植物资源现状的全面系统的清查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和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等的支持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一批长期从事沙漠科学与防沙治沙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历时近10年,对我国主要荒漠植物资源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等进行摸底调查,编撰了荒漠植物图鉴,建立荒漠植物资源信息库,实现荒漠植物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表达与共享服务,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内容如下:
1、清查了我国主要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了植物区系特征;调查、收集主要荒漠植物植物群落特征、地理分布数据。结合标本采集、GPS定位、GPS轨迹记录和数码摄影,建立实物标本、数码照片、GPS定位的野外活体三重凭证体系,保障了调查数据的准确可靠和可追溯、可重访监测。
2、编撰出版了《中国荒漠植物图鉴》,共收集主要荒漠维管束植物610种(含12变种),其中蕨类植物2种,裸子植物10种1变种,单子叶植物55种3变种,双子叶植物531种8变种,隶属76科291属。本图鉴采用彩色照片对不同荒漠植物的植株、枝、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特征及种群、群落和生境特征等进行了全面的展示,制作了地理分布地图,并用文字详尽描述了荒漠植物的形态结构、分布范围、适宜生境和利用价值等。
3、采集了主要荒漠植物的标本,完成了数字化与共享服务。拍摄植物电子图片5.5万余张,采集腊叶标本2560余份。实现了5260份荒漠植物腊叶标本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实现了网络查询和信息共享服务功能。
4、建立了中国荒漠植物调查监测与资源信息共享平台。野外调查数据可以方便地在线存储、计算GPS坐标、生成分布地图、访问物种信息、自动生成物种名录。为Android终端信息制作了电子书,可以安装在手机和平板电脑里,方便随身携带和现场应用。
5、进行种质资源库建设。收集荒漠植物种质资源,扩大活体种质资源库规模,并进行了种质资源总体评价,编写了《干旱荒漠区植物引种驯化》书,对我国干旱荒漠区植物引种驯化的科学总结,荒漠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参考。
利用本项目成果,在甘肃民勤,内蒙阿拉善、鄂尔多斯和多伦,青海共和盆地、库姆塔格沙漠等一些重要荒漠区试验基地、保护区、野外台站等开展了典型荒漠区植物资源的现状调查,并根据区域特点,完成了我国防沙治沙适应植物新品种筛选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建立沙生植物园、防沙治沙示范基地、优质花卉繁育栽培示范基地,为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提供了治沙材料资源信息资源支持,为荒漠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为荒漠植物的保育和利用提供了科研平台和技术支撑。依托本项目培养多名荒漠化防治的研究生,鉴定科技成果2项,出版专著2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并获科技部野外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奖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