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奖
茶籽油品质快速鉴定及全值化利用加工关键技术
时间:2023-03-13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kxyj 点击:
主要完成人员:王成章 周 昊 陈虹霞 原姣姣 叶建中 张亮亮 范东斌 饶小平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项目起止时间:2009-2011年
获  奖  情  况 :2013年第五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集中分布在国南方14个省(区)、现有面积4500多万亩,年产值150多亿元,在林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近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国开始重视油茶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实用技术组装应用。针对我国油茶产业油品的评价、加工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的迫切需求,本项目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技撑下,开展茶籽油品质快速鉴定及全值化利用加工关键技术系统研究,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茶油品质鉴别新技术: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富集油茶固有香气和GC-MS分析,采用Py-GC-MS分析茶油不皂化物中多酚类化合物,系统分析影响茶油品质的化学成分。首次采用傅里叶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建立了快速检测油茶籽含油率和原味茶油中掺杂其它植物油的近红外光谱的定量模型。采用一阶导数及二阶导数方法,使用Savitzky-Golay filter和Norris derivative filter方法对导数光谱进行平滑处理,以Rcv和RMSECV指标作为模型评价标准,分别建立了油茶籽含油率、茶油油酸、亚油酸、软脂酸、硬脂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等六种NITS分析模型。本发明方法经外部验证随机样品的NITS预测值和化学值的相关系数(R2)为0.998,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本发明建立近红外透射光谱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定量分析油茶籽含油率,不同比例的茶油二元体系掺假茶油中其它植物油的含量。本成果为油茶籽的采集、贮存和加工过程中油茶籽含油率、茶油脂肪酸定量分析及掺伪茶油鉴定提供快速方法,为茶油品质评价及其质量控制技术提供依据。

2.创建茶油高得率冷榨和水酶法制备茶油新技术:采用双螺旋榨油机,在去除90%以上种壳、榨膛温度小于70℃,残油率下降到4%,解决了长期困扰的脱壳冷榨易反浆、滑膛的难题;摸清了低温榨取油和普通螺旋榨油等不同榨油工艺对茶油中营养成份以及中总磷含量的影响。采用创新性专利技术,发明物理破壁辅助水酶法提取茶油和糖萜素的方法,油脂提取率大于90%,糖萜素代替抗生素应用于饲料。

3.创新油茶副产物高效利用新技术和新产品:首次分离鉴定黄酮苷、单宁、茶皂素、多糖等单体10个,建立茶皂素HPLC特征图及分析方法;首次采用减压沸腾法微波提取和膜分离、大孔树脂分离纯化耦合技术,制备得到纯度均为90%以上的油茶皂素提取物、油茶黄酮提取物和油茶单宁提取物,在国家林产化学工程中心建立30吨/年提取物中试生产线。首创脱酯基茶皂素、茶皂素季铵盐新型表面活性剂产品2个,具有很好泡沫稳定性和抑菌活性;通过超声波技术高效提取油茶饼粕中的蛋白,采用NaOH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复合改性制备得到蛋白非甲醛胶粘剂和PF-油茶饼粕胶粘剂新产品,解决低温固化和耐水性技术难点,固体含量为50%,粘度为1021 mPa.s,胶合强度为0.79 MPa,达到国家Ⅱ类板要求,甲醛释放量为0.38mg/L,符合E0级板材要求。

本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3项,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论文6篇,参与制定茶油国家标准1项,参与制定茶油行业标准1项。在中国林科院国家林产化学工程中心技术孵化后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油茶种植基地推广,2010-2012年累计销售额8400万元,新增利润1039万元,新增税收486万元,基地农户每年直接收入1000万元,取得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项目实现了油茶高端产品产业化,提高油茶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从而促进油茶产业的技术升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