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属于森林保护学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内容、特点和推广应用情况如下:
1.系统研究了我国重大林木蛀干害虫栗山天牛的生物学、生态学和行为学,明确了该害虫与寄主、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发生规律,解决了天牛幼虫龄期准确区分的难题,为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控制栗山天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系统调查了栗山天牛的天敌区系,筛选出防治栗山天牛低龄幼虫的优势天敌——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Yang et Yao(新种)、中老龄幼虫和蛹的主要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以及栗山天牛跳小蜂等9种寄生蜂新种,为生物防治利用打下了基础。并系统研究了这些重要天敌的生物学、行为学、寄主专化性,并研究发现了花绒寄甲寻找寄主害虫的化学信息物质。
3.攻克了花绒寄甲人工大量繁殖的技术难关,使单雌平均产卵量比自然界提高了85倍;研究确定了花绒寄甲的释放量、释放适期和防治效果的评价方法;明确了持续控制效果的机理;解决了林间释放技术,特别是花绒寄甲卵的释放技术,提高了防治效果,降低了防治成本。
4.研制出了诱杀栗山天牛成虫的特效技术——专用黑光灯和引诱剂,利用栗山天牛专用黑光灯诱杀栗山天牛成虫数量达39.07吨,防治效果显著,属国内外首创;成虫食物源引诱剂诱杀栗山天牛成虫效果也很显著。
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无污染无公害的栗山天牛综合治理技术,首次研究解决了国际国内多年来对天牛这类隐蔽性强、难以防治的重大害虫的防治难题。在栗山天牛发生区推广应用本项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221.8万亩,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1项),完成和发表科研论文7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