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奖
中国黑戈壁研究
时间:2023-03-17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kxyj 点击:
主要完成人员:冯益明 王学全 曹晓明 董治宝 郑新江 李景文 姚 斌 王 锋 智常贵 褚建民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北京林业大学
项目起止时间:2011-2014年
获  奖  情  况 :2015年第六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在我国新疆东部、内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和河西走廊西北部,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集中分布的黑戈壁区,它是整个欧亚大陆戈壁分布最为集中、类型最为复杂的戈壁区。黑戈壁区研究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区特别是戈壁区的基础研究和资源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由于黑戈壁所处地带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极大地限制了野外调查研究的开展,所以目前关于黑戈壁的研究资料非常匮乏,关于黑戈壁的概况、分布、类型的划分等方面的文献几近空白。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牵头,会同国内8家科研、教学机构的30多位专家,先后对中国黑戈壁区开展了两次大规模、全方位的综合科学考察以及近20次分学科专业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填补了我国对戈壁生态系统的科学空白,为戈壁地区科学研究、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奠定了基础。主要内容:

1.科学界定戈壁与黑戈壁定义与内涵。戈壁一词从出现到现在,没有明确的概念。研究在综合考虑戈壁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基础上,提出戈壁定义,进而从戈壁分布的气候区、动力条件、地貌特征、地表物质组成、植被、水分与土壤等7个方面,对戈壁内涵进行科学界定,并从形成机理和戈壁表层物质组成角度提出黑戈壁定义。

2.首次查清了黑戈壁地区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本底。查清了黑戈壁地区主要水系水文地理环境、格局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化学含量;明确研究区土壤类型分为25个亚类、分属18个土类、12个亚纲、8个土纲,编撰了土壤剖面图集;首次系统研究了黑戈壁地区植物和植被组成,系统分析了区域内植物区系组成特点和分布规律;查清区域内动物多样性情况及面临的问题,提出其保护对策与措施。成果填补我国对戈壁生态系统科学空白,为戈壁地区科学研究、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基础。

3.首次明确提出戈壁分类体系及其类型量化指标体系。国外尚未涉及戈壁的分类研究,国内,赵松乔等人在1959年对河西走廊西北部戈壁进行过分类,此后很少有学者做过相关领域的研究。当前没有关于戈壁的系统层次的分类体系,也没有形成量化指标,且分类没从全局考虑。研究在综合考虑戈壁发生学、区域地貌特征、物质组成、植被类型基础上,参照前人分类结果,结合科学考察发现,经过多次专家论证,构建起戈壁三级分类体系,并建立相应量化指标。

4.首次阐明了黑戈壁区基本气候特征,太阳能、风能资源分布和变化特征,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及致灾原因,提出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对策,为国家工程建设、区域减灾、国土安全、国家经济建设具重大指导意义。

5.提出黑戈壁形成与演变过程,揭示了黑戈壁沉积物特征及其物源。通过对黑戈壁地表沉积物样品进行矿物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首次获得了其矿物和元素组成特征。

6.系统评价了黑戈壁区各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提出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7.编制完成了黑戈壁区卫星影像图;中国黑戈壁分区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戈壁类型分布图;水系分布图;主要保护、濒危植物分布图;主要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分布图;土壤类型分布图等系列专题图件;构建完成中国黑戈壁区基础科学数据库(群)。

截止目前,共发表论文18篇,完成学位论文5篇;出版《中国黑戈壁研究》专著1部;编制系列专题图13件;构建数据库(表)13个。多项成果填补我国黑戈壁研究空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