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优良散生笋用竹雷竹因长期覆盖经营和大量化学肥料施用等造成的土壤物理、化学与生物性劣变,立地生产力严重衰退等影响竹笋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经长期的持续科技攻关,探明了覆盖雷竹林土壤劣变特征与机理,研发出雷竹林劣变土壤生态恢复技术,显著提高了雷竹林竹笋产量和质量及可持续经营能力,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竹笋业经营水平的提升。
1.揭示覆盖雷竹林土壤劣变机理,为退化雷竹林恢复提供了理论基础。摸清了覆盖雷竹林土壤物理、化学与生物性劣变特征,揭示了长期林地覆盖雷竹林土壤劣变机理,阐明了覆盖雷竹林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和沙化、酸化、毒化、养分失衡及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制约性关系发生明显变化等是诱发覆盖雷竹林土壤障害的重要原因。
2.破解严重影响雷竹生长的高C/N的林地存留有机覆盖物自然腐解极为缓慢的难题,促进覆盖雷竹林土壤生态改良。筛选分离出一株能以有机覆盖物为唯一碳源且生物量与滤纸酶活力高的有机覆盖物高效分解菌株(草酸青霉Bam-1),优化出菌株培养的PDA培养基配方,探明了菌株产酶的最佳温度、pH值、发酵时间、搅拌子转速和消泡剂用量等,明确了菌株的最佳培养、产酶和发酵条件,研制出有机覆盖物促腐制剂及其雷竹林中应用技术。
3.创新覆盖雷竹林土壤生态修复技术,促进退化雷竹林快速恢复。研究提出土壤酸碱度人工调节、土壤物理性状改良、林地存留有机覆盖物生态促腐和测土平衡施肥等覆盖雷竹林劣变土壤生态恢复技术,技术应用3年,土壤性状明显改良,退化雷竹林得到有效恢复。
4.集成技术,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集成雷竹林劣变土壤生态恢复技术,241.4hm2规模示范林年产竹笋31.1吨/hm2,平均增产21.9%,平均年增产值1.55万元/hm2,技术增效13.3%。近3年举办技术培训50多期,受训人员3400多人次,进村入户式技术指导100余次。辐射推广面积9000多hm2,增加经济效益1.1亿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发表科技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2篇,一级核心期刊论文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制定发布杭州市地方标准1项。参编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丛书1部。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