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奖
典型高寒沙区植被恢复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时间:2023-03-17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kxyj 点击:
主要完成人员:贾志清 王学全 杨德福 李清雪 刘 涛 包岩峰 李 虹 赵雪斌 杨恒华 冯莉莉 杨占武 朱雅娟 刘丽颖 刘海涛 于 洋 张登山 张友焱 刘 瑛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青海省治沙试验站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青海农林科学院
项目起止时间:2006-2015年
获  奖  情  况 :2016年第七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本项目属于荒漠化防治领域退化土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是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青海高寒沙化草地退化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2006BAD26B10)和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高寒沙地防护林生态服务功能研究”(201204203)科研项目为依托,针对青海共和盆地高寒沙区植物生长期短、植物治沙材料短缺、沙化土地治理难度大,现有防护林退化严重等现状,采用野外调查监测和室内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高寒沙区植被恢复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建立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评价不同结构类型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为加快高寒沙区防沙治沙进程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沙障和植物固沙相结合的流沙固定技术研究针对高寒区流动沙地(丘)自然特点和立地条件,采用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建立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人工机械沙障(粘土,沙蒿、乌柳、柽柳柳条沙障、砾石、麦草方格等材料),并发明利用覆盖板引导植物沙障形成以快速固定流沙。按照适地适树原则,筛选出7-8种适合流动沙丘、丘间地及平沙地的造林树种,并引进“种植绳”技术材料,提出适合高寒沙区的低成本无灌溉造林技术,建立沙障和植物固沙相结合的流沙固定技术体系。

(2)高寒沙区退化草地恢复与改良技术选取共和盆地典型退化草场作为研究基地,根据植被退化程度、生境条件、恢复状况确定封育时间,根据草地承载力和防风固沙效益,提出高寒沙区退化草地恢复与改良技术,使示范区内植被覆盖度提高15~25%。

(3)高寒沙地防护林生态服务功能研究,选取高寒沙地典型防护林类型,通过建立防护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防护林防风固沙、改善小气候、固碳、改良土壤等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进行综合研究与评价,提出高寒沙区防护林优化配置技术及适合高寒沙区不同立地条件的防护林类型,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青海共和盆地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全面评估。

项目研究成果为我国高寒沙区特别是青藏高原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已成功推广应用到高寒沙区的生态林业和荒漠化防治工程建设中,项目的关键技术高寒沙区流动沙丘固定技术、高寒沙区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改良技术、高寒沙区人工防护林生态服务功能等已在青海共和县、贵南县、兴海县、同德县以及青海湖周边地区建立试验示范区3.54万亩,并在青藏高原高寒沙区国家级工程项目和典型试验区示范区中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与示范,如三江源生态治理工程、藏东南防沙治沙工程,青海省海南州塔拉滩生态治理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等,辐射推广面积达5万多亩,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