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成果属于经济林产品加工利用领域。
发展油茶产业是国家实施粮油安全战略和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举措,生产高品质油茶籽油对于保障国民健康和油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油茶加工研究起步较晚,加工技术相对粗放,一是对油茶籽成熟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和采后处理技术研究不系统,导致油茶籽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高品质油茶籽的生产;二是对于加工过程中油茶籽油营养物质变化规律和危害物控制技术研究不足,油茶籽油加工沿用传统大宗油料的压榨-精炼工艺,能耗、营养物质损耗大,也没有针对不同消费者、不同用途研发安全的定向加工工艺;三是从油茶物种、品种层次系统研究油茶籽油脂质成份、营养物质变化规律不足,未能建立有效的鉴伪技术,导致市场上油茶籽油鱼龙混杂,挫伤消费者积极性。成果在国家科技支撑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支持,开展油茶籽加工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和危害物产生规律研究,阐明其变化规律,建立了浓香型、清香型食用油茶籽油安全、低营养损耗制油工艺和化妆品用油茶籽油高效制取工艺,研发了油茶籽油鉴伪技术。发表论文42篇(其中SCI收录3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项,制订美国药典标准技术1项、国家和行业标准4项,研制产品5个,成果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1.阐明了油茶籽成熟过程中油脂、蛋白、淀粉的转化和微量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明确了不同采后处理方式对油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系统澄清了油茶籽后熟处理的争议,为油茶籽合理采收提供理论支撑,建立了油茶籽采后规模化处理技术,起草和发布了《油茶果采后处理技术规程》《油茶籽》等标准,规范了油茶籽采后处理及等级要求。
2.明确了油茶籽加工过程中甾醇、维生素E、角鲨烯等营养物质变化规律,创新了油茶籽油制取工艺,建立了油茶籽规模化干燥、低温压榨和适度精炼加工工艺,显著提升了油茶籽油中营养物质含量,维生素E、角鲨烯、β-谷甾醇等含量较传统工艺产品含量分别提高1.90、1.77和1.40倍。发明了油茶籽仁水酶法提取工艺,建立了外源乙醇破乳工艺,为油茶籽油绿色制取和品质提升提供支持。
3.揭示了不同油茶物种、不同普通油茶品种甘油三酯、微量营养物质(甾醇、维生素E、角鲨烯等)的变化规律,建立了甘油三脂和甾醇的油茶籽油鉴伪技术,并被美国药典委员会(USP)列入食品化学法典(FCC)油茶籽油判定的官方标准。
项目成果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研发的油茶果采后处理技术、油茶籽低温压榨、适度精炼等技术和清香型、浓香型油茶籽等产品生产工艺在浙江和江西等多家企业示范应用,近五年经济新增产值8.8亿元,利税1.2亿元;(2)应用成果在浙江绿江、江西星火农林科技等企业新建低温压榨、适度精炼等生产线2条,年生产能力达3000吨以上;(3)形成的林业行业标准《油茶果采后处理技术规程》《油茶籽》等标准在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