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奖
喀斯特石漠化山地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时间:2023-03-29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kxyj 点击:
主要完成人员:任华东 姚小华 李 生 王 进 王祖芳 薛 亮 张显松 兰应秋 钱小清 戴晓勇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富源县林业技术推广站 普定县林业技术推广站 凌云县营林站
项目起止时间:2003-2018年
获  奖  情  况 :2019年第十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围绕我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提升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技术,提高治理成效,为我国石漠化区生态治理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支撑。项目属森林培育学的社会公益性项目。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脆弱区,植被恢复是石漠化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关键,但石漠化土地具有基岩裸露、土体浅薄、水分下渗严重、保水性差、土壤和水富钙等生境特征,植被自然恢复困难,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是推动石漠化区植被快速恢复的重要途径。项目在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试验示范》(2003-L53-053)、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究专项《生态经济型石漠化植被恢复模式构建》(201004033)等项目支持下,针对石漠化山地人工促进植被恢复中存在适宜优良树种缺乏、人工造林成活率低、恢复质量与效果不理想、可持续性差等问题,从石漠化区地带性植被调查入手,围绕石漠化区物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适宜物种(品种)选择、树种配置优化模式构建、高成活率种苗培育与造林技术等内容开展了历时16年研究、熟化与推广应用。项目研究鉴定技术成果1项,编制林业行业标准2个,发表论文30篇。主要包含以下技术内容:

1.研究探明了滇东、黔中、桂西3个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典型植被组成结构、多样性、土壤理化特征,明确了地带间的差异;探明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两种恢复模式的植被演替动态变化规律及土壤水土流失状态;调查摸清了主要地带性植物的种类及基生长特点。相关研究明确了混交结构的植被模式是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模式,为进一步的物种筛选与人工促进恢复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2.基于石漠化区乡土及引种资源的广泛调查与分析,构建了涵盖植物生长特性、生态特征和经济价值三大内容15个性状指标的石漠化区适宜物种评价筛选指标体系,并依此筛选出适宜滇东、黔中、桂西三大典型石漠化区人工造林优良物种共17种,为石漠化山地造林树种选用可靠的依据;

3.研究形成了华山松、旱冬瓜、光皮桦、核桃等石漠化山地主要造林树种包含容器规格、基质配制与育苗管理等内容的容器苗培育技术;研发了基于石漠化土地微环境调控的定位挖穴、小尺度保土、覆盖保墒成活率提高造林栽植技术,造林成活率提高15%以上;筛选了适宜滇东、黔中和桂西石漠山地的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优化模式及构建技术;编制了《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LY/T 1840-2009》与《喀斯特石漠化山地经济林栽培技术规程LY/T 2829-2017》2个行业标准;

项目与实施地退耕还林工程、珠江防护林等生态工程紧密结合,采用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方式在贵州、云南、广西建立了石漠化山地人工促进植被恢复试验示范基地,并进行辐射推广。累计推广应用78.1万亩,其中林果、林草、林药等生态经济型恢复模式推广应用32万亩,实现新增产值8.9亿元,利税2.7亿元。本成果推广应用,提高了石漠化区退耕还林、长江(珠江)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成效,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我国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与区域新农村建设。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