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奖
松褐天牛综合防控技术
时间:2023-03-29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kxyj 点击:
主要完成人员:杨忠岐 王小艺 张彦龙 唐艳龙 张翌楠 展茂魁 高尚坤 路纪芳 付甫永 姜 嫄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遵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遵义师范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 遵义市播州区林业科技服务中心
项目起止时间:2006-2017年
获  奖  情  况 :2020年第十一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项目属于林业科学技术中的森林保护理论和技术领域。松褐天牛不仅是国内外松树的重大害虫,而且是松树毁灭性病害松材线虫最主要的传播媒介。目前主要由其传播的松材线虫病已覆盖了我国18个省672个县级行政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0)。辽宁省2018年被国家列为松材线虫病的新发生区,这将对我国整个东北林区的松树造成巨大的威胁。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974万亩,年病死树1066万株,对我国森林造成的破坏难以估量。到目前为止,松材线虫病的扩散蔓延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严重威胁着我国林业的生态安全。松材线虫自身不能传播到健康树,必须依赖媒介昆虫携带,因此控制好媒介昆虫就可以影响松材线虫病的传播。松褐天牛是我国松材线虫最主要的传播媒介,通过防治松褐天牛切断松材线虫的传播链条是治理松材线虫病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松褐天牛蛀干危害,习性隐蔽,防治困难,在项目实施前还缺乏有效防治技术。

本成果以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出发点,综合运用各种绿色防控措施,可显著降低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松褐天牛的种群数量。明确了松褐天牛生物生态学特性并找到其防治脆弱点,调查了松褐天牛天敌类群并筛选出了关键天敌;研究了优势天敌的生物学特性和控害作用;改进了关键天敌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和肿腿蜂人工大规模繁育、保藏和林间释放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天敌防治效果的评价新方法;发明了松褐天牛成虫的专用黑光灯并应用于种群监测;开拓了疫木安全低碳利用的环境友好型新途径。本项综合技术覆盖了松褐天牛的成虫、卵、幼虫、蛹全发育时期,针对每个时期的脆弱点采取最适合的绿色防控措施。成虫期研发了特定波段的黑光灯,不仅起到种群监测作用,还能诱杀部分成虫;此外,设置诱饵木吸引林间残存成虫集中补充营养和产卵,减轻对其他健康树的危害;卵期集中处理诱木杀死卵;低龄幼虫期通过释放肿腿蜂防治;蛹期将诱木和死树罩网,释放花绒寄甲的卵和成虫进行防治,一方面可避免未被寄生的天牛成虫逃逸,同时建立了天敌的自然繁育场所。各单项防治措施在害虫的各个发育阶段有机衔接,最终集成以疫木隔离处理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的松褐天牛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本项技术2006-2017年先后在贵州、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省松材线虫病疫区推广应用,累计面积超过42万亩,减少死树205万株,减少化学药剂使用费7534万元,折合化学药品753.4吨,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81亿元。释放肿腿蜂和花绒寄甲后的防治示范林分中,松褐天牛的虫口减退率达90.6%,由于控制了传播媒介松褐天牛,由松材线虫病造成的马尾松病死率下降了95%,防治效果明显,保护了松林的生态安全,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该项技术实现了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有效和持续防治天牛类害虫的目标,是国际国内治理天牛类重大林木害虫的重要技术突破和创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