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方案》(2018年7月发布)
时间:2020-12-11 来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文字: 图片: 编辑:kxyj 点击: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充分发挥中国林科院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强化技术集成、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提升乡村百姓生活水平,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引领林业转型发展,促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充分发挥林业特色,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典型示范和能力建设,实施“五大行动”,打造“十大样板”,加快形成一批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的关键技术和典型模式,为实现林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技术支撑和典型示范。

二、主要目标

围绕绿色发展、质量提升、创新驱动的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研发绿色富民和美丽乡村建设核心关键技术,集成产业提升典型模式,打造美丽乡村样板,挖掘乡村生态文化,培育新型林农,提升林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提出林业支撑乡村振兴产业战略布局,研发20项绿色富民和美丽乡村建设核心关键技术,集成10项产业提升典型模式,初步打造10个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培育10000名新型林农。

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研发100项绿色富民和美丽乡村建设核心关键技术,集成50项产业提升典型模式,辐射带动100个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培育100000名新型林农。乡村生态文明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林业强、乡村美、林农富全面实现。

三、实施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五大行动

针对乡村振兴中的科技创新短板,实施决策咨询、绿色富民、产业提升、美丽乡村、生态文化等五大行动,发挥林业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

1.决策咨询行动

乡村发展国际经验比较:研究分析主要发达国家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历史背景及演变趋势,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厘清林业在发达国家乡村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主要贡献,总结发达国家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林业科技支撑途径、方向、内容等,提出可供借鉴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为我国林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乡村生态宜居评估:研究分析不同区域的乡村自然环境条件,分析评估自然植被景观、水源水质、空气质量、古树名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现状、保护与开发成效及发展趋势,构建宜居乡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路径与策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乡村林业产业发展战略:调查典型区域乡村社会经济条件和资源禀赋、乡村林业产业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乡村林业产业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发展布局,提出乡村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研究融合发展、集群发展等林业产业发展路径和支撑保障体系,为产业兴旺和绿色富民提供决策支持。

2.绿色富民行动

特色经济林提质增效:针对油茶、核桃、榛子、柿子、油橄榄、塔拉等特色经济林树种,开展优质高抗新品种选育、无性系规模化育苗、有机精准栽培、质量安全控制、机械化采摘、简易加工等技术研发,依据不同地区自然条件,集成特色经济林良种和丰产栽培技术,推进特色经济林产业提质增效。

特色林下经济绿色发展:重点研发林下高价值适生品种筛选、无公害培育、水肥光调控、产品深加工等技术,根据不同生态与资源条件,集成林药、林菌、林菜等高效复合经营、贮藏保鲜和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助推林农增收。

种苗花卉产业转型升级:选育多类型的花卉新品种,开展经济林、生态景观植物优质种子(穗条)稳定高产、高成活率扦插育苗、规模化组织培养、优质容器苗培育等技术研究,构建种苗花卉高效繁育技术体系,促进种苗花卉产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提升。

速生用材林定向培育:针对杉木、杨树、马尾松、落叶松、桉树等速生用材树种,重点研发高抗优质新品种选育、大径材结构调控、高效集约经营等技术,依据不同区域自然条件,集成速生用材林良种、规模化设施育苗和定向培育技术,构建助推林农增收的速生丰产林产业技术体系。

珍贵用材林高效培育:针对柚木、楠木、西南桦、楸树、降香黄檀、栎树等珍贵用材树种,重点研发高附加值新品种选育、良种苗木规模化繁育、精准栽培抚育、优质大径材培育等技术,依据不同区域自然条件,集成珍贵用材林良种、混交林营造、目标树培育、生境管理、灾害防控等技术,建立珍贵丰产林产业技术体系。

森林康养产业提升:基于不同的乡村森林康养资源类型,分析森林康养特色、市场需求、开发价值和商业模式,研究乡村森林康养规划、标准体系构建、特色产品创意、产业开发等关键技术,构建新型森林康养模式,培育森林康养新业态。

3.产业提升行动

木材产品绿色生产:重点研究低质木材优化利用、木制品表面装饰、木质产品对标提质等技术,集成无甲醛绿色木材胶黏剂制造、木材节能备料与质量控制、木材快速干燥高效节能和人造板VOCs减量等技术,推动木材加工产业升级。

竹产业增值增效:研发优良经济竹种快繁、材用竹机械化经营、笋用竹林无公害培育、竹林高效复合经营等技术,攻克非同质化竹质工程材和装饰材绿色加工技术,集成竹林高效培育、竹质复合材料高值化制备等技术,促进竹产业高效发展。

特色资源高效利用:围绕杜仲、银杏、五倍子、漆树、紫胶、白蜡等乡村特色资源,重点研发活性成分绿色提取、安全性评价、资源全质利用等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特色资源培育、活性物增值加工等技术,创制特色保健品、洗护用品、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培育一县一品特色资源产业体系。

林业轻简装备制造:重点研发人工林抚育修枝、采伐集材、丘陵山区林果采收、沙生灌木收获平茬、木竹材加工自动化、木本粮油预处理等装备制造技术,满足乡村林业经营和初加工对装备的需求。

4.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污染水土林业治理修复:围绕农村污染分散和季节性差异大等特点,研发河湖塘库污染物前置去除、乡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林---沟”生态型复合净化排放、污染土壤林业修复与利用等技术,林业综合修复乡村污染水土,支撑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建设。

林业特色村镇景观构建:研究庭院林、道路林、水岸林等典型乡村生态风景林的树种选择、景观配置、文化承载等技术,打造以绿色宜居农村居民点为核心,以通道和林带为纽带,以生态风景林为背景,山水田路村有机结合、凸显林业特色的村镇景观。

乡村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以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护路护岸林为切入点,研究区域尺度防护林体系空间布局、乡村防护林结构配置、退化林分改造与功能提升、周边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困难立地高寒地区造林等技术,构建乡村生态屏障建设技术体系,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

5.生态文化倡议行动

乡村林业文化保护传承:开展留住乡愁、弘扬农耕文化、保护古树名木等一体化的乡村林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监测、利用、传承等研究,建立林业文化设施空间分布与服务供给体系,构建乡村林业文化遗产资源开放共享体系,有效保护和传承乡村林业文化遗产。

林业科学知识普及共享:组织科学家制作高水平、群众喜闻乐见的林业科普宣传作品,增强标本馆、树木园、实验室、生态站等创新平台的科普功能,推动科普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创新林业科学传播、林业科技周、科技下乡等科普活动形式和内容,打造林业科普活动品牌,将科普宣教深入到乡村,提高乡村民众的生态意识。

林业创新服务技术培训:重点完善“互联网+”林业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开发农村林业科技信息服务APP,打造林农创新创业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加强技术培训与科研项目实施结合,编制实用技术手册、技术卡片、培训光盘等实用资料,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将林业科技推广落到田间地头;组织林业新技术、法律法规、生态文化等专项培训行动,提升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创新创业能力。

四、打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样板

依据区域特色与资源禀赋,选择典型区域,以县、乡为单元,集成绿色富民、产业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关键技术,打造十大科技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1.长三角地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模式

针对经济发达地区乡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集成乡村景观规划、生态景观提升、污染水土和废弃地治理等生态优化技术,特色经济林高效生态种植、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生态产品生产技术,建成乡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基地,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模式,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2.三峡库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模式

针对三峡库区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统筹森林、草地、湿地、耕地等的空间布局,制定“山水林田湖草”综合试验区生态系统服务提升多目标优化方案,构建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技术体系,研发山水林田湖规划管理人工智能云平台,探索区域和流域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新途径,打造在三峡库区乃至长江流域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示范样板。

3.西南山区林业特色产业脱贫致富模式

针对西南山区林业特色资源挖掘利用不足、贫困人口比例高等问题,以油茶、核桃、辣木、塔拉、印楝、油桐、刺梨等特色经济林,石斛、滇重楼等药用植物,紫胶、白蜡、五倍子等非木质特色森林资源培育与利用,地涌金莲、滇丁香、杜鹃等西南特色野生观赏植物为切入点,集成应用仿野生原生态种植、新品种或良种高效栽培技术,建成西南特色经济林和花卉产业示范基地,打造林业科技精准扶贫模式。

4.华北石质山区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针对华北石质山区水土资源紧缺、生态脆弱与经济落后并存等共性问题,以核桃和栓皮栎等树种、冬凌草和猪苓等中药草、香菇等食用菌为切入点,集成特色中药草与食用菌仿生栽培、贫瘠立地造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水热资源调控管理等技术,构建华北石质山区生态保护与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显著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林农收入。

5.华北平原健康家居产业优化升级模式

针对华北平原家居产业聚集区产品加工质量控制困难、亟待环保升级等问题,以家居建材原料处理、质量控制、产业链延伸等为切入点,集成单板乡村就地集约化加工、家居建材绿色制造、轻型木结构建筑装配等技术,建成华北平原健康家居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健康室内居住环境样板,助推家居产业升级。

6.海南民族地区乡村景观创意提升模式

针对海南民族地区林业资源挖掘不足、森林景观破碎化和生态功能下降等问题,充分发挥精准扶贫政策、传统文化习俗和林业资源丰富等优势,集成乡村森林景观规划、退化与次生森林恢复、珍贵树种培育、替代性生计开发、民族特有文化挖掘等关键技术,建成海南民族地区乡村景观提升示范基地,改善乡村居民福祉。

7.南方“一村一树”特色景观重塑模式

针对乡村景观特色不明显、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根据乡村自然环境条件和历史背景,挖掘乡村特有生态文化,遴选乡村主导性树种和景观辅配植物,集成全域生态景观设计、生态廊道构建、庭院花园建设等技术,建成以特色树种为标志的乡村绿化美化示范基地,打造“一村一树”特色景观模式,推动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8.西北绿洲区经济林规模化高效发展模式

针对西北绿洲区农民增收相关产业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等问题,以核桃、枣、仁用杏等西北特色经济林为切入点,集成应用优质高抗新品种选育、无性系规模化育苗、精准栽培、质量安全控制、机械化采摘、简易加工、质量安全监测追溯等技术,建成西北绿洲区经济林高效示范基地,打造绿洲生态产业样板,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9.西南石漠化及干热河谷地区综合治理与乡村景观建设模式

针对西南石漠化及干热河谷地区农村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村经济薄弱等问题,在石漠化中低度区域,集成耐贫瘠耐旱生态树种和经济林树种选择、适宜苗木选配、生态树种和经济林树种区域配置、聚土保水造林、低密度点状造林等技术,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恢复示范基地,打造石漠化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10.黄淮平原杨树绿色现代加工产业富民模式

针对黄淮平原杨树加工产业原料供给结构性短缺、生产过程污染物高、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集成速生木材防护与改性、半结构用木质重组材料制造、环保木材胶黏剂制备、木制品表面装饰等速生木材增值加工技术,建成速生杨树产业加工集聚示范区,带动杨树种植业发展,形成杨树富民产业模式。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院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和全面部署科技支撑行动。成立由院科技处牵头,相关职能处室和所(中心)组成的工作组,落实领导小组工作部署,组织编制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开展绩效评估,总结实施成效。各职能处室和所(中心)要加大组织协调,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形成上下衔接、整体联动的合力。

2.加强统筹部署。以重大专项、重点研发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为抓手,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实用技术集成、服务模式示范、能力建设提升等重大任务统筹部署,强化研发项目与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的有机衔接,发挥林业科技在乡村振兴林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将林业乡村振兴作为院所(中心)重要工作内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方案推进路线图和时间表,细化分解任务,明确目标任务。

3.加强平台建设。加强与国家林业局美丽中国研究中心合作,组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开展林业支撑乡村振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研究,及时掌握乡村振兴问题的新动态、新问题、新对策。发挥院地合作平台优势,深化与地方政府、科研单位、社会团体等密切合作,建立资源统筹、多方参与的组织实施模式。

4.加强经费保障。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加强创新资源整合,完善全院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激发科技人员服务乡村振兴新活力。加强院基本科研业务费统筹,设立专项资金打造县(乡)典型示范样板,彰显我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成效。积极引导林业企业等民间资本加大对乡村振兴科技开发、推广和应用的投入,为林业支撑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5.加强总结宣传。跟踪评估行动方案实施、政策落实和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与宣传先进经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利用多种媒体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林业乡村振兴创新行动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为构筑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的森林村镇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方案》(2018年7月发布).pdf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