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将枣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发挥到极致
时间:2024-04-0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拟稿人:朱高浦 图片: 审核人: 责任编辑:宋平 点击:

枣是我国传统的木本粮食树种之一,兼具重要的营养、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枣起源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其种植和利用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我国直接或间接引种到世界各地。如今,枣已遍布世界上至少48个国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药补不如食补”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兼具食用及药用价值的枣及其加工制品的市场发展空间也随之越来越大,并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据统计,目前,我国枣种植面积达1800万亩,年产量约800万吨,约相当于1000万亩水稻的年产量,产值超1000亿元。由此可见,枣不但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作物,能够作为主粮作物的有益补充,而且对全面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助力产区群众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枣的营养、保健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开发及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按照果实的用途主要把枣分为四大类,一是制干枣,如新疆的若羌灰枣、骏枣等,河南的新郑大枣、灵宝大枣等。二是鲜食枣,如陕西的冬枣、山东的梨枣等。三是蜜枣,如湖北随州蜜枣、广西梧州蜜枣等。四是酸枣,如野生酸枣。

然而,近年来,在对中药材种植企业、中药炮制非遗传承人、中医世家传承人等的调研走访中,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当今入药的大枣并没有药效。这不仅给广大消费者带来极大的疑惑和顾虑,而且给我们的科研育种工作提出新的命题。因此,让大家深入了解枣的古今用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古代,陆佃的《埤雅》将枣分为枣和酸枣,酸枣以仁入药,而从小枣中选育个大且果肉细腻酸甜可口的,即为大枣,主要以整个果实入药和食用。据《汤液本草》记载:“大枣,主养脾气,补津液,强志。

三年陈者,核中仁,主腹痛……”这表明当时的枣核中有仁,古人用于入药和食用的也是有核有仁的枣品种。

唐明时期,孙思邈的《千金方》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均又将枣分为大枣和生枣两类。其中大枣可经常食用,能补中益气,而生枣“多食令人热渴气胀”,故不能长期服用。若想长期服用也是有讲究的,比如《神农本草经》记载:“大枣若用为服食之物,而日日食之者,宜先用水将枣煮两三沸,迟一点钟将枣捞出,再用饭甑上蒸熟,则其味甘美,其性和平,可以多服久服,不至生热。”由此可见,枣在古代就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和大众补品。

近30年来,由于人们对食物营养的需求日益精细化,枣也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独特的药用价值,兼具鲜食、干食、保健等多种用途,而逐渐成为驰名中外的滋补美容佳品。然而,枣果实小、易裂果、含仁率极低、萜类等有效药用成分不足,枣疯病横行导致毁园等品种缺陷十分突出。

针对枣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研究团队重点围绕现有品种的遗传改良及突破性新品种的培育,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是围绕“大果、抗裂果、无核、易脱皮”的干制枣育种目标,对现有的灰枣、骏枣等主栽品种进行遗传改良,培育出一批轻简化的“粮食枣(干制枣)”良种,让红枣作为主粮的有益补充,走进日常百姓餐桌。

二是围绕“抗裂果、含仁率高、有效药用成分含量高”的药用枣育种目标,对现有的枣种质资源进行梳理、精细评价和创新种质研究,培育出一批药用枣新品种,代替当前的“粮食枣”品种入药。

三是围绕“大果、抗裂果、口感酥脆”的鲜食枣育种目标,运用倍性育种、分子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对冬枣进行遗传改良,加快新一代鲜食枣新品种培育工作。

四是围绕“氮素利用率高、矮化、抗枣疯病、高产”的育种目标,选育出一批砧木用和酸枣仁用良种,破解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传统枣产区枣疯病横行导致的毁园难题,助力枣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