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川西亚高山天然林中发现冷杉-外生菌根真菌互作关系

与岷江冷杉分布格局有关

时间:2023-05-17 来源:森环森保所 拟稿人:李茂萍 牛保亮 图片:李茂萍 牛保亮 审核人:陈力 责任编辑:赵健宇 点击:


物种分布是生态学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其分布空间范围是由复杂的生态学机制所决定的。作为植物根系相关的重要微生物-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ECMF)及其与宿主间的关系,参与了宿主植物分布范围的调控。岷江冷杉(Abies fargesii var.faxoniana)是我国四川西部亚高山天然林中重要的特有树种,以其为建群种构成的亚高山云冷杉天然林在水土保持、固碳增汇和水文水资源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采伐干扰,岷江冷杉的分布范围发生了变化:气候变暖驱动岷江冷杉树线上移,人为砍伐致使岷江冷杉无法在其生境的海拔下限得到恢复。虽然已有研究探明ECMF对调控岷江冷杉分布及其生境适应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岷江冷杉的空间分布格局与ECMF的耦合关系及其影响机制尚不清楚。

为探明ECMF与岷江冷杉分布格局间的关联,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刘世荣研究员团队在川西亚高山地区开展了天然林中岷江冷杉根系ECMF群落及其与冷杉幼树间关系随生境变化(适生生境到生境边界)的规律研究。研究发现,富集于适生生境和高海拔边界的ECMF类群与冷杉幼树间呈紧密的互惠合作关系,比如Cortinarius属;而富集于低海拔边界的ECMF类群与冷杉幼树间的关系为拮抗关系,例如Tylospora属。此外,一些ECMF类群在其适生生境中与冷杉幼树为互惠合作关系,但是在低海拔边界则转变成了拮抗关系,比如Cortinarius balaustinus。虽然土壤性质随生境变化有所改变,但是土壤的变化并不能直接解释ECMF群落及其与冷杉幼树间关系的变化模式。这反映了ECMF群落及其与冷杉幼树间关系的变化模式与岷江冷杉的分布格局有关,而不是立地环境中的土壤性质。

上述研究结果以《外生菌根真菌与宿主间关系的空间变化与岷江冷杉的分布格局有关》(Spatial variations in ectomycorrhizal fungi and host tree reciprocal rel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lo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Minjiang fir)为题发表于林学领域的国际期刊《森林生态与管理》(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李茂萍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四川大学缪宁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晓教授为论文合作作者,刘世荣研究员是论文的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