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新闻
护路八载余 治沙有妙招
时间:2023-01-30 来源:人民日报 文字: 图片: 编辑:王秋丽 点击:

徒步1000多公里,组织栽植乔灌木237.35万株——

护路八载余 治沙有妙招

“在我们眼里,沙漠是活的。”春节前夕,腾格里沙漠南缘,包兰铁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固沙林场职工康文岩站在包兰铁路旁的一座沙丘上,向远处眺望,“不同的风速、风向让沙丘处于持续流动中。我们在想方设法让这种流动停下来。”

碧蓝天空下,百米高的沙丘一片银白,沙丘旁,是高大的灰黑色挡沙墙。墙后,冬日里深黄色的麦草方格连绵500余米,让沙漠不能侵入分毫。“这里有3000亩的人工植被,全是我们固沙林场职工种下的。”康文岩说。

包兰铁路1958年建成通车,在中卫市沙坡头段的十几公里内,这条铁路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铁路建成初期,每遇大风,沙丘便会将铁轨覆盖。为了保证铁路平稳运行,铁路工人经过多年探索,发明了“麦草方格固沙法”。通过在铁路两边铺设500米宽的方格防护带,这条沙漠中的铁路已平稳运行了60余年。

然而,“麦草方格固沙法”也存在缺陷。2014年,康文岩大学毕业,进入固沙林场工作,他发现这种治沙方式成本高、失效快,“沙丘被阻挡流动后,继续固化常常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但原有麦草方格两年便会腐坏失效,要进行多次铺装,耗费大量资源。”

能否用一种新型材料来延长方格的使用寿命?治沙周期能否进一步缩短?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沙漠、探索更有效的治沙方式,上班第一天,康文岩就一头“扎”进了茫茫的腾格里沙漠。“在进行沙害治理成效遥感监测的研究时,我们一个月有20多天都待在沙漠里,15公里的沿线沙漠区人人都走了数十遍。”康文岩说。

“在沙漠里,沙子的直径只有0.2毫米,在微观上对沙粒的运动规律进行研究,才能揭示沙丘流动的秘密。”拿着长期实地探访积累的资料,康文岩刚出沙漠,又钻进了中科院沙漠研究所的实验室风洞。

在风洞实验中,康文岩发现,在风中,沙粒通常在地表20厘米以下的地方呈跳跃式运动,“这说明,前人用麦草扎成高约30厘米的方格结构是有科学依据的。”

旧有结构可以继续沿用,但新的材料仍需探索。经过3个月的实验,康文岩先后尝试了塑料、纱网、秸秆等物质,最后发现可降解的混纺尼龙具有实验所需的优异特性。“尼龙便于编织,很容易就可以形成30%的最佳孔隙度,同时,不易腐坏的特性也能让沙障维持10年以上的使用寿命。”康文岩说。

实验室数据良好,但还需要实地测验。于是在初春时节,西北风刮得最凶的时候,康文岩带着十几副新材料沙障迈入了茫茫沙漠。大风中,铺天盖地的黄沙聚起,沙子打在脸上生疼,直往鼻子、耳朵里钻。数月里,康文岩日日在研究所与试验点之间往返。终于,他扎下的200多个测签,都证明了新式沙障阻沙的优越性。

常年的艰苦钻研带来了成果,康文岩一鼓作气,开发出尼龙材质的1.5米高、9.1公里长的高立式挡沙墙。外有高大挡沙墙,内有低矮方格,二者结合,将腾格里沙漠95%的流沙阻挡在了固沙林场之外,为固沙林场每年节省320万元的固沙成本。

工作8年多来,康文岩累计进入沙漠400余次、徒步1000多公里,组织栽植乔灌木237.35万株、治理沙害6712.8亩,其发明的多项技术解决了多个铁路沙害治理技术难题。

如今在沙地巡逻,康文岩最喜欢在天气晴朗的时候爬上沙丘,眺望远方的腾格里沙漠。“防沙治沙是一场持久战,这里的沙漠曾经一度入侵到城市,经过治理,现在沙子再也过不来了。”康文岩笑着说。(记者 秦瑞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