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鸟类守护者十年追梦人——记中国林科院亚林所“鸟类生态学”负责人焦盛武
时间:2019-04-04 来源:浙江林业杂志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人物简介:焦盛武,男,1984 年生,山东阳谷人,博士,助理研究员。浙江杭州湾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副站长,慈溪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卷羽鹈鹕行动组中方联络人,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在亚热带区域“鸟类生态学”负责人。



  焦盛武2015年从北京林业大学博士毕业后,便来到了中国林科院亚林所,负责“鸟类生态学”的工作。虽然他从2008年才开始学习鸟类学知识,到杭州湾湿地开展鸟类保护和研究的工作也仅有10年时间,但正是这10年,让他坚定了一生与鸟为伴,把鸟类研究作为终生事业的决心。


小小年龄大大梦


  出身山东农村的焦盛武,从小母亲就希望他能通过读书脱离农村。幸运的是,在乡镇600余名学生中,他成为仅有的23名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之一。他似乎看到了“跳出农村”的希望。高中学习是充实的,没日没夜地学习和考试只是为了考上大学,但没有多少人考虑过将来要做什么。而他却在一次看课外书的时候,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在某一期的《青年文摘》中,讲述了一个商人放弃金钱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的故事,尤其文中的一段话让他感到震撼:“1995年之前代表人类面对动物,1995后代表动物面对人类。”他顿时发觉:这就是我以后想从事的工作!


  2004年高三复读的时候,他就开始寻找与这方面相关的大学和专业。他知道北京林业大学有这个专业,但是由于自己无法达到录取分数线,他选择了在青岛就读环境科学专业。当听说可以报考这个专业的研究生时,他的希望再次被点燃。这次他特地托人去北京林业大学了解相关专业,并购买了专业书籍,致力于考研换专业,梦想的种子再次发芽。他一心扑在这个专业上,“两耳不闻窗外事”。在大四毕业的时候,他甚至将招聘会的入场券送给其他同学,完全没有给自己留退路。当收到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朝梦想又迈进了一步。


  2008年9月1日,焦盛武踏上了前往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的“列车”,开始学习自己喜爱的野生动物保护方向。


  入学后的焦盛武信心满满、斗志昂扬,在两位导师雷光春教授和郭玉民教授的指导下,他第一次见到鸟类标本,第一次拿起望远镜观鸟,第一次将鸟类握在手中进行环志,第一次把曾经的梦想轻轻攥在手心里,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梦想的分量,既那么轻又那么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鸟类,不同的鸟类有不同的学名,而不仅仅只是“麻雀”,他为自己曾经的幼稚和天真感到可笑。


实地研究扎实基础 


  在北京林业大学学习的过程中,他跟随研究团队实地参与到了鸟类的研究中,而这些也为他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其中一次实地研究是以白头鹤为研究对象。在确认了研究对象后,他跟随团队花了数月时间穿梭在小兴安岭的森林、沼泽、湿地,经过两年多的寻找,终于找到白头鹤的巢,并深入至此。1993—2010年,全国只有24个白头鹤的巢被找到,而焦盛武所在的团队竟然找到了7个。为了了解白头鹤在繁殖期的行为节律,他们在白头鹤巢的周围安装了视频监测设备。而为了保证监测设备的电源供给和安全,焦盛武自告奋勇留在营地看管器材。这一住,就是20多天,只能蜗居在帐篷里,甚至连干粮也需要从外面送进来。辛苦的付出也换来了珍贵的收获,他不仅了解了白头鹤在繁殖期的行为节律,记录了相关资料,还拍到了繁殖期的白头鹤孵卵、出壳、育雏、离巢等珍贵镜头。自此之后,他怀着更加饱满的热情参与到了全国各个地方的鸟类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中,与鸟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015年从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习毕业后,焦盛武正式入职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加入湿地生态课题组负责“鸟类生态学”。该课题组依托杭州湾生态站开展湿地生态环境和鸟类研究。焦盛武在此开始了研究鸟类的新征程。由于鸟类大多数为候鸟,他一年四季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杭州湾,掌握不同迁徙季节候鸟的分布特征和数量变化。长时间在野外调查,经受酷暑烈日,相比于刚入职时候的白嫩,现在的焦盛武整个人变得黑瘦黑瘦的。冬天的野外环境尤其艰苦,除了要忍受凛冽刺骨的海风,还要控制住不停发抖的身体,耐心记录望远镜里的鸟类。


  为了掌握在杭州湾栖息的鸟类食物资源,他带领团队踩着淤泥徒步3—5公里到杭州湾深处,挖掘底泥,筛选出里面的底栖生物;为了研究鸟类的食物丰富度,还要采集20—40千克的底泥样品,回到实验室检测其理化性质,研究鸟类栖息环境的健康状况;为了研究人类干扰和围垦对鸟类的影响,他需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在野外利用单筒望远镜记录鸟类的行为节律以及活动范围,从而获知人类的活动在何种程度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鸟类生存的限制。除了每个月2次的常规鸟类调查之外,他还要协调并完成每日的杭州湾陆生野生动物的疫源疫病监测工作,保证杭州湾野生动物的安全。


科学观测卫星跟踪


  鸟类环志是通过给鸟类佩戴金属或彩色标记获取其迁徙动态及规律的方法,这是一件非常辛苦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在获取慈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的行政许可文件后,每年的春、秋季,他和团队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开展鸟类环志工作。由于需要在夜晚开展环志工作,他不得不调整生物钟,白天休息,晚上熬夜干活。因为不能保证鸟类的上网时间,所以他每隔1—2个小时都要走1公里到滩涂上巡网和摘鸟。深深的疲惫和倦意在捕捉到鸟类的瞬间一扫而空。在夜灯的照射下,他在海边简易的小棚子里为鸟类测量、称重、上环、放飞。如果鸟类比较多,可能忙到中午才能回到住处,天一黑,又要继续开始环志。在环志过程中,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得到了应用。他为部分环志的鸟类佩戴了卫星跟踪器,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终端实时掌握这些鸟的所在位置,进而清楚地确定他们的迁徙路线以及关键停歇地。初步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在杭州湾停歇的鸻鹬类会飞到俄罗斯西伯利亚繁殖,之后飞到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澳大利亚越冬。环志工作使得人们对杭州湾鸟类的迁徙路线以及停歇的国家和地区有了准确的认识。


  卫星跟踪、科学观测、设备应用……焦盛武和他的团队因此承接了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浙江省科技厅、中国林科院等不同单位的科研项目,不仅发表了多篇科技论文,也参与了《杭州湾湿地鸟类》的编著。同时,他还带领团队先后协助了杭州市、温州市、湖州市、嘉兴市等多个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资源调查等工作,完成了浙江援建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项目的工作。


致力宣传保护鸟类


  由于一些人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制观念淡薄或者利欲熏心,依然存在着不少偷捕偷猎的现象。焦盛武先后救助过中毒的灰鹤和白枕鹤、被夹住的苍鹭、被电线撞伤翅膀的豆雁等。所有科学研究和监测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鸟类,而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为此,他先后奔走于杭州、慈溪、嘉兴等地面向中小学生以及民众开展关于鸟类知识和保护的宣讲活动。在杭州湾,他不仅开展公益讲座,还组织爱鸟志愿者在鸟类集中分布的区域树立鸟类保护以及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牌、发放鸟类宣传折页等,以此来提高民众对鸟类的认识。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鸟类宣传和保护的工作中来,他与一些爱鸟人士于2018年10月份成立了慈溪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致力于以更广泛的方式开展鸟类保护工作。


  守护杭州湾,使其成为迁徙鸟类可以依赖的能量补给站和停歇地,这是焦盛武科学研究、监测和保护的终极目标。虽然许多鸟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滩涂湿地依然受到来自人类围垦、抢夺食物、污染等各方面的威胁,但是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国家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的整治,势必会还鸟类一个优质的生存环境,达到人与鸟类和谐共处的景象。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