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沙海尽瘁本所愿
时间:2009-02-24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吴波,生态学博士,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防治荒漠化研究室主任。简历上还介绍了吴波本科与硕士是在北京大学就读的,博士就读于中国科学院。采访吴波,并没有感觉高材生那种惯有的傲气,从吴波的谈吐中却感受到了他的信心、胸襟与能力。

  治沙要敢于吃苦。

  选择了荒漠化防治研究,就注定吴波这一辈子不会太安逸。吴波认为,现在虽然有了遥感、计算机、高水平的实验室等现代化的科研手段,但不深入野外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荒漠化防治技术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沙漠,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神秘、浪漫、令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对于常年在沙漠搞试验的吴波来说,就不是那么浪漫了。沙漠里干旱缺水,风大沙扬,气候多变。吴波去野外调查,有时早上天气还很好,可是刚到目的地,忽然就刮起了七级以上的大风。一瞬间,沙土飞扬,遮天蔽日,眼睛睁不开,连耳朵都被沙子灌满了。沙漠里不仅风大沙多,而且阳光强烈,脸上、胳膊上晒脱皮是常事儿。

  为了野外调查观测,有时他们要背上帐篷与睡袋风餐露宿;为了获取最真实的数据资料,起风了,别人赶紧往屋里跑,他们却背起仪器跑野外;大风刮得昏天黑地,人都直不起腰,这些都不打紧,要命的是扬沙把照相机的镜头卡住,不能将沙尘暴的实景收入镜头。

  选科研点要有代表性,吴波他们的试验点都是选在荒漠化最严重、环境条件最恶劣的地方。在毛乌素沙地进行定点观测,他们住在距县城50多公里的牧民家,缺少蔬菜,晚上没有电,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他与他的学生一待就是2个多月。为了获取大量的野外数据,甘肃的民勤,内蒙古的额济纳……这些典型的沙漠区吴波没有少去。库姆塔格沙漠是条件非常艰苦的无人区,1959年中国科学院大面积搞沙漠类型调查时,也没有去过这一沙漠区,为了了解新的沙漠类型,吴波去这里进行了考察。

  治沙更是一种责任 。

  吉林省抚松县松江河林业局是吴波的老家。在林区长大的吴波从小就对大自然非常热爱。长大了想当个科学家,在这种理想的激励下,吴波学习非常刻苦,小学、初中、高中,吴波在整个松江河林业局学习成绩总是第一。1987年,吴波考上了北京大学,他选择的专业是自然地理学。

  由于有个当科学家的理想,也由于非常热爱大自然,吴波读硕士选的是环境地理学专业,读博士又选上了生态学专业。这些专业的学习,为吴波投身荒漠化治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10多年来,吴波从事荒漠化的治理虽然十分艰辛,他却感觉乐在其中,他跟记者打趣说,沙漠也有吸引人的地方哟!形态各异、曲线优美的沙丘,色彩斑斓的沙粒,坚强的沙生植物,沙漠也是很美丽的地方。曾经,吴波的一些同专业的学生,由于受不了野外的艰苦而改了学科的研究方向,但吴波对治沙事业却始终充满着兴趣与信心。

  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国土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沙漠每年吞噬大量的农田、草场。看到在荒漠化地区生活的农牧民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自己真是心痛,防沙治沙,现在对我来说,已不光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责任。吴波对记者说这些话时,表情很是凝重。

  吴波还告诉记者,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我国的治沙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荒漠化治理要上新台阶,必须秉承老一辈的精神,肩负起责任,闯出新天地。

  站在治沙前沿。

  扎实的知识积淀,也得益于慈龙骏、陈昌笃等恩师的真传,吴波投入荒漠化防治事业就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

  没有一定的实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很难申请到的,对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然而吴波却凭借他新颖的课题设计,创新的科研思路,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争取到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几年,吴波还主持了一项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和一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正是这些高起点、高标准的治沙科研项目,让吴波站在了防治荒漠化事业的前沿。

  确定我国荒漠化气候区与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提出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挥体系框架,研究典型荒漠化地区的景观动态与荒漠化的成因,这些都是吴波近年来在荒漠化治理领域的研究成果。正是由于吴波在荒漠化防治方面作出了贡献,2000年8月,他获得了由亚太地区林业研究机构联盟(APAFRI)颁发的首届Y·S·Rao博士杰出青年林业研究奖;2006年,他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他又获得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最近他又获得中国林科院首届“杰出青年”称号。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勇于进取、踏实肯干的品质造就了今天的吴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