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昆虫学 让生命激情燃烧
时间:2009-01-08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昆虫学不是他的选择,但他欣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深深地迷上了这门学科。10多年来,他在该领域干得有声有色,成绩骄人。他说:“我觉得自己最适合做科研,最喜欢研究虫子。”

  他就是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学科组副研究员、中国林科院首届杰出青年奖获得者王小艺博士。

  昆虫 点燃生命的激情。

  采访王小艺之前,中国林科院的同志就告诉我,王小艺是一位内向的年轻人,很会做科研,但不善言谈。虽然有所准备,但见面后,他的谦逊内向和惜言如金还是小小地难了我们一下。请他谈谈自己,他不知不觉便谈起了自己的导师;请他谈谈成绩,他说其实很多年轻人都和他一样,兢兢业业地埋头科研,他只是尽量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

  我想,你不谈自己,咱们就来谈虫子吧。没想这招果然灵,一谈到虫子,他就像变了个人,一下子兴奋起来,把那些像珍宝一样收藏在柜子里的昆虫标本小心地捧出来,不无得意地一一向我们展示,不时还激情洋溢地介绍:“这是天牛成虫。你看,它长着一对长长的触角,多神气啊!这是吉丁虫,吉丁虫多漂亮啊。”生怕看不清,他把标本盒往我们面前又凑了凑,继续说:“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这虫子背上有着无与伦比的美丽花纹。”

  他痴迷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原来,昆虫能够点燃生命的激情。这也难怪,昆虫在他眼里,就像如花的女孩一样迷人。

  王小艺每次外出都会随身带着采集工具,就是陪客人到公园游玩时,也忘不了采虫子。在游玩的过程中,他曾在颐和园采到过柳瘿蜂的寄生蜂,在北京植物园采到过白蜡窄吉丁、合欢窄吉丁、异色瓢虫等多种有价值的昆虫。由于这一习惯,他常被人取笑为“职业病”、“工作狂”。

  命运  让他与昆虫学结缘。

  其实,学昆虫学并非王小艺的选择,可自从第一次与昆虫学接触,他就深深地迷上了这门学科。

  1992年,王小艺报考大学时,并不知道与昆虫相关的植物保护学专业,但是他填写的服从分配的志愿,却让他与植物保护学不期而遇,而且专业方向就是与昆虫打交道。后来,他无论是攻读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所选择的专业方向都与昆虫密切相关。2003年,他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做博士后工作,在合作导师杨忠岐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林业害虫的生物防治研究。

  工作几年来,王小艺一直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他2004年获得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2005年到2007年,他连续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次获得瑞典国际科学基金。瑞典国际科学基金申请要求严格,资助率很低, 迄今中国林科院只有 4人获得过该项基金,昆虫学仅王小艺1人。近5年来,王小艺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3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6篇,第一作者一级学报论文8篇。他的论文《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定位隐蔽性寄主的机制》获第七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昆虫学 与生产实践距离最近的学科。

  昆虫学是与生产实践距离最近的学科之一。这一点,王小艺体会最深。

  王小艺说,像他那样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很小就接触过各种各样的昆虫,天牛、金龟子等昆虫都曾经是他小时候的“玩伴”。读初中的时候,他就开始背着喷雾器到田里喷洒农药。他说:“记得小时候,我们村里的柑橘树常常受到天牛的危害。天牛钻到柑橘树干的基部危害树木,等发现时树就已经快不行了。我爸爸很有经验,看到树皮上有锯末状东西的地方,就知道是天牛的‘老巢’,用细铁丝弯成钩伸到天牛的‘老巢’中,就能将天牛钓出来。”王小艺得意地说,这是他学到的第一个治虫技术。

  王小艺说,他们学科组现在所从事的每一项研究,都是生产实践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如林木蛀干害虫天牛类的生物防治、吉丁虫类的综合治理等等。

  研究昆虫及林业害虫防治,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常常要到野外工作。今年5月上旬,王小艺他们到浙江宁波外峙岛去释放天敌防治松褐天牛,上山后便分头行动。他边走边放天敌,由于太专注,放完天敌后竟然迷失在又高又密的荆棘丛中,光听到同伴在山下呼喊,却怎么也下不去。多亏了同伴在荆棘丛中砍出一条道,才将他“解救”出来。还有一次在放昆虫天敌时,他费了很大的劲才钻过一片荆棘,刚想舒口气,没想到一抬头,却差点与一条吐着信子的蛇“亲密接触”。问他怕不怕,他说,当然怕,但不能因此退缩。在野外,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危险。如果一遇到困难和危险就退缩,那便什么事也干不成。

  王小艺说:“人们常说湖南人性格像骡子,从这点看,我具有湖南人的典型性格,看准一件事,便一定要办成。我自从学了昆虫学,就一直在从事这项研究,今后将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