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杉木地理种源树轮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取得进展
时间:2022-10-17 来源:林业所 文字:王红 图片:王红 编辑:赵健宇 点击: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树种种源选择已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林业所人工林定向培育创新团队基于我国南方广西柳州武宣县杉木成熟龄种源试验林,结合多个年轮生长性状,调查了杉木年轮宽度和木材密度的年际变化,研究了杉木种源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是确定了杉木种源生长与气候的关系。径向生长(年轮宽度、早材宽度和晚材宽度)比木材密度(早材密度、最小密度、晚材密度和最大密度)受更大的气候影响,同时年轮宽度和最大密度包含较多的气候信息。发现12月和1月气温促进径向生长,而7-9月高温是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4月的降水量不利于最大密度的生长。

二是初步揭示了成熟龄杉木生长的地理变异格局。发现杉木种源的年轮宽度和木材密度分别与原产地纬度和经度显著相关,反映了暖湿-冷干的气候变化趋势。25°N以南、28°N以北的杉木种源径向生长量较低,而25°N~28°N的杉木种源径向生长量较高,呈南北低、中间高的倒V型变异规律。

三是探究了杉木种内分化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杉木不同种源对气候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基于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我国连续分布范围内的杉木在经向、纬向梯度上可划分为4个地理类群。在种源区水平上,试验点气候对北部边缘产区秦巴山地和黄山天目山种源区的种源影响较小,而对中心产区南岭山地和闽粤桂滇南部山地丘陵种源区的种源影响较大,同时温度明显限制四川盆地周围山地和贵州山原种源区种源的径向生长。这些信息可以促进培育更适合未来条件的林木种群。

相关论文“Responses to subtropical climate in radial growth and wood density of Chinese fir provenances, southern China”和“Dendroclimatolog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Fir Using a Long-Term Provenance Trial in Southern China”分别在TOP期刊《Forestecology and management》和《Forests》上发表。林业所硕士研究生王红为论文第一作者,段爱国研究员、张建国研究员指导研究工作。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370629)的资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