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湿地所举办首席专家和访学回国人员学术报告会
时间:2019-12-23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12月17日,为庆祝中国林科院湿地所成立10周年,湿地所成功举办了“首席专家和访学回国人员学术报告会”。湿地动物生态学学科组首席专家龚明昊研究员和潘旭副研究员、刘刚副研究员以及李晶博士等三位访学回国人员分别作了精彩学术报告。湿地所长杨洪国、党委副书记王建兰(主持工作)出席报告会。副所长朱耀军主持。

龚明昊研究员作《温度影响下繁殖期丹顶鹤移动的时间格局及适宜温度研究》报告

龚明昊研究员以《温度影响下繁殖期丹顶鹤移动的时间格局及适宜温度研究》为题,汇报了本学科组的研究进展情况。汇报详细介绍了丹顶鹤的分布及种群概况,以及利用先进的跟踪手段获取相关数据,并得出温度对丹顶鹤迁徙的重要性以及各时间格局下的适宜温度时间,提出了这项研究对于丹顶鹤保护实践的重大意义。龚明昊希望以湿地所建所10周年为契机,湿地所的年轻职工扛起科学研究之大旗,砥砺奋进,在这个和谐的大集体里争取更多机会,创造更多业绩。

潘旭副研究员作《再访法兰西》专题报告

潘旭副研究员以《再访法兰西》为题,汇报了他赴法国蒙彼利埃生态功能与进化研究中心访学的所见所闻以及开展的研究工作,分享了申请国家基金委访问学者项目的经验和留学期间在土壤类群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所参与的在数据整合分析方向的工作。同时还逐一分享了到法国生活的经验,人文知识、旅游方略等,内容生动且富有趣味性,让大家如临其境,随着他走过的足迹领略了他在法国的科研工作、学习生活和所在城市的美好风光。

刘刚副研究员作了题为《鸨类系统进化研究》的汇报

刘刚副研究员根据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哈佛大学进行公派访学的情况作了题为《鸨类系统进化研究》的汇报。报告介绍了合作导师及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以及围绕鸨类系统进化问题,合作开展的比较基因组学相关研究;通过合作分析数据,深入研究了大鸨适应温度变化的遗传基础,并分享了访学期间参与组会报告、旁听课程、参加会议、数据处理学习以及与国际同行交流的经验。根据自身的成长经历,诚恳激励大家不必为年龄或既往的经验所限制,工作中要多下功夫,勤钻研。

李晶博士作了题为《湿地功能恢复与提升的微生物作用机制》的汇报

李晶博士根据在澳大利亚的访学经历,结合自身参与实验室的各项学术活动包括实验、讨论、组会和面谈等,作了题为《湿地功能恢复与提升的微生物作用机制》的汇报。汇报中,她详细介绍了在访学期间完成了全球500个岩石生物结皮样品的固氮基因的定量研究,以及不同年均温的土壤样品基础呼吸和底物诱导呼吸对不同温度的响应等相关研究。介绍了访学中与Brajesh Singh教授建立的难能可贵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还就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交流,商讨了进一步合作事宜,展望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汇报吸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和积极踊跃的提问,李晶博士进行了详细耐心解答。

汇报会气氛热烈,内容丰富多彩。汇报人准备精心充分,同事们聆听细心认真,彼此珍惜难得的交流与相互学习的机会。在真诚祥和的交流中有学术观点的百花齐放,也有智慧碰撞激起的灵感火花。通过交流,学习了新的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开阔了研究思路,进一步了解了所内的科研动态,收到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效果。

10年,放历史长河中并不厚重,但于年轻的湿地所来说,却焕发着蓬勃生机。大家纷纷表示,希望彼此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更多的相互学习机会,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请进来,有更多的机会向年长有经验的大家和科技工作者学习,学习他们的奉献和敬业精神,学习他们的科学方法,学习他们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激励自己不断攀登,不断创新,推动湿地科学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进发。(文:闫钟清/湿地所 图:邵妍/湿地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