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奖成果
杉木建筑材优化栽培模式研究
时间:2019-12-13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lky 点击:
主要完成人员:盛炜彤 惠刚盈 何智英 张守攻 陈长发 贺果山 童书振 马 蔷 丁贵杰 叶镜中 张先仪 薛秀康 熊有强 罗云伍 王 虹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林科院林业所 福建林学院福建杉木研究中心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贵州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福建省林科院
项目起止时间:1991年~1995年
获  奖  情  况 :1998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四个杉木主要产区即雪峰山区、南岭山地、武夷山区及浙赣山地,进行了七个方面研究即(1)不同产区主要立地类型杉木林分生长与结构模型;(2)不同产区主要立地类型不同密度的生长效应与适于不同材种要求的密度管理技术;(3)合理土壤管理与林木生长的关系;(4)实生与萌芽更新生长与经济效果评价;(5)不同立地类型、不同培养径级合理轮伐期;(6)栽培经济效果分析与评价;(7)林分经营模型系统研制。在此研究基础上,依产区、分立地并按培育目标,以内部收益率最大为标准,提出了优化栽培模式。本研究成果已在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及各地的杉木造林中得以推广应用,面积达36万公顷。本项目营造的示范林,已在五个基地中得到了辐射推广,面积达9300公顷。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是构筑更为完善的相容性生长与收获模型系统和在确定各种营林措施生长与经济效果的基础上,研制高效准确的林分经营模拟系统。(1)杉木人工林林分经营模型系统,是创先性的研究,在我国是首次研究这样的模型,而且首先在杉木专题获得成功;(2)杉木人工林生长与收获模型系统比过去更加完善,并研制了更为失洪而实用的模型,使模拟结果精度更高;(3)整地对杉木人工林生长进程影响得到了新的结论,特别是关于时效性,是通过长期观测获得的;在较好的立地条件下,不必要进行高标准整地的结论,也很有实用价值;(4)分别不同产区的10个试验点上,对林分密度(包括间伐)进行14-16年的系统观测;并分别立地(14、16、18指数级)和培育目标(在、中、小径材)提出密度控制技术;(5)在分析三种成熟龄及经济效果的基础上,分别立地条件(14、16、18、20地位指数)和培育目标(在、中、小径材)提出合理轮伐期;(6)首次在人工林栽培上系统进行栽培经济分析与评价;(7)在萌芽与实生更新研究方面多有一些新的结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