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级奖成果
三峡库区高效防护林体系构建及优化技术集成示范
时间:2019-12-14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lky 点击:
主要完成人员:​肖文发 唐万鹏 黄志霖 曾立雄 王鹏程 程金花 潘 磊 周志翔 崔鸿侠 郭泉水
主要完成单位:​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华中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项目起止时间:2001-2014
获  奖  情  况 :2015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位,地形复杂,自然资源空间分异大,且人为干扰强烈,是我国的敏感生态区和水土保持重要功能区。针对长江三峡库区防护林空间分布和林种结构不合理、林分质量差、生态防护效能低、水库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库区生态防护体系远不能满足三峡水库生态安全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项目突破了大区域防护林类型优化配置的多目标定量分析、类型配置及空间定位技术难题,研发了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的防护林体系及林种结构优化、基于健康评价和模式林结构特征的防护林定向调控技术、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特大型水库消落区植被恢复技术,提出了生态防护林、林农复合、生物篱、庭院生态、消落区植被恢复等三峡库区防护林植被恢复模式系统。解决了库区生态建设综合技术匮乏的现实问题。成果显著。

  该项目在区域尺度提出了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结合植被恢复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森林立地划分,研发了区域尺度防护林优化配置的多目标定量分析、类型配置及空间定位的技术;在小流域尺度,以拦蓄地表径流、降低土壤侵蚀、控制面源污染为综合优化目标,研发了以农林复合和山地森林小流域为代表的防护林体系及林种结构优化技术1套和优化配置模式15种;在林分尺度,建立了防护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从模式林选择、典型经营模式配置和经营效果评价3个方面,形成了防护林质量调控与优化经营技术体系,提出了调控经营模式3类;筛选出消落带适生植物40余种,构建了历时6年水位涨落考验的5种植被恢复模式,研发了以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保土护坡植被快速恢复技术;提出了以生态防护林、林农复合、生物篱、庭院生态和消落带植被恢复为主的防护林植被恢复模式系统,及18种模式类型80种具体模式的优化应用方案。

  项目基于10多年对防护林体系布局、植物材料选择、模式配置及其生态过程与服务功能的长期生态学定位监测、试验、模拟和研究,在区域、小流域和林分3个尺度及典型消落带,系统地开展了防护林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的多尺度研发与集成融合,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制订地方技术标准3项,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5部和译著1部。成果在三峡库区进行了广泛推广应用,同时还应用于长江防护林三期工程和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推广应用面积累计达443.5万亩,增加产值21.53亿元,实验区土壤侵蚀模数降低60-81%,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针对长江三峡库区防护体系远不能满足三峡水库生态安全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突破了大区域防护林类型优化配置的多目标定量分析、类型配置及空间定位技术难题,研发了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的防护林体系及林种结构优化、基于健康评价和模式林结构特征的防护林定向调控技术、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特大型水库消落区植被恢复技术,提出了生态防护林、林农复合、生物篱、庭院生态、消落区植被恢复等三峡库区防护林植被恢复模式系统。系统集成创建了多尺度融合的三峡库区高效防护林体系构建及优化技术体系,解决了库区生态建设综合技术匮乏的现实问题。成果应用于长江防护林三期工程和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推广应用面积累计达443.5万亩,优化模式的应用可削减径流61.2%~77.4%,减少土壤流失量47.5%~66.3%,与传统种植类型相比减少年土壤侵蚀量90%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