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保护
杨树黑斑病(褐斑病)
时间:2010-03-04 来源:老科协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病原菌] 褐斑盘二孢Marssonina brunnea (Ell. et Ev.) Sacc.(异名:M. populicola ),杨盘二孢M. populi (Lib.) Magn.,胡杨盘二孢M. pruinosa Zaprometov

三种病原菌的主要区别:褐斑盘二孢分生孢子偏大(15~32×7~12 μm),分隔处不缢缩;杨盘二孢孢子较小(12~22×5~10 μm),分隔处缢缩;胡杨盘二孢孢子小而细长(10~17×5 μm),分隔处不缢缩。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无性阶段的子座在落叶、幼茎、小枝组织中越冬,或是在病叶上形成子囊盘(有性阶段)越冬,是初侵染来源。7~8月为发病盛期,叶片大量脱落,新梢枯萎。

发病的温度范围在8~26 ℃,当气温由15 ℃上升到25 ℃,一两天的持续降水,平均相对湿度在80%,会发生严重的侵染。空气相对湿度是造成危害的主导因素。

[症状] 病害发生在叶片上,病斑很小,直径0.1~1 mm,因寄主不同而异,黑色或褐色,中央有一乳白色黏质分生孢子盘。病斑常多数密生,或汇合成不规则形,甚至全叶变黑枯死。叶柄上病斑较大,中央也有分生孢子盘。有些树种,如毛白杨、响叶杨,嫩梢和果穗也感病。胡杨盘二孢在不同树种上症状有明显的区别,黑杨、苦杨叶片病斑小而密集,呈暗褐色、墨迹状,边缘不明显。新疆杨叶片病斑较大,约3~8 mm,有隆起的边缘,中央黄褐色,微显轮纹。病斑上产生污白有光泽的胶滴(分生孢子角)。

[分布与危害] 国内、外分布广泛,危害严重。能危害多种杨树,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以小叶杨、小青杨和苦杨易感病,华北、江淮以毛白杨、响叶杨、I—214杨、欧美杨等发病较重。

病害引起早期大量落叶,甚至幼树叶片全部落光,影响树木生长和营养储备。据意大利对各种无性系的测定总和,产量损失估计为16%,感病品种损失高达60%。

[防治方法]

1. 选用排水良好的圃地;苗期要合理排灌,及时间苗,清除落叶,中耕除草,使幼苗生长健壮。

2. 选择和选育抗病无性系十分重要。国内、外报道抗病性强的有欧美杨无性系沙兰杨、晚花杨、圣马丁杨、健杨、马里德兰杨,美洲黑杨中的哈瓦德杨(‘Harvard’,I-63/51)、鲁克斯杨(‘Lux’, I-69/55)和昂达杨(‘Onda’, I-72/51)无性系毛果杨系MB,合作杨、银白杨等。抗病品种栽植时要避免多年重栽。

3. 造林密度不宜过大。保持苗圃和林地排水通风良好,及时间苗、移植、修枝、清除病叶、病枝。

4. 发病初期用1:1:125~170波尔多液,65%代森锌200~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退菌特、75%百菌清500倍液喷雾防治,以后每10~15天1次,喷2~3次。雨季喷雾,药液中可加0.2%~0.3%的明胶等黏着剂,以防冲洗,提高药效。

5. 使用6HYB-25B(W)型(江苏南通市广益机电有限公司)施热烟雾剂防治是一种烟雾载药创新技术。在发病前期交替施用内吸性2.5% 氟硅唑(商品名福星)和保护性8%百菌清(天津久日公司)热雾剂4次,在5:00—8:00时施药,防治效果达65.54%,病落叶推迟20天左右,抑制二次发叶现象,落叶率减少40%左右,感病指数减少43.8,能较好地预防重度发病危害。在未出现病症的发病前期施药预防,可控制病程发展。

杨树黑斑病在发病高潮的8—9月份,8~10天就可重复侵染1次,防治比较困难,施药次数应在4次以上才能有较好效果。

(详见《中国森林病虫》,2009,(28)5:36-37,46)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