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奖
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与沙化土地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时间:2023-03-29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kxyj 点击:
主要完成人员:闫德仁 杨晓晖 时忠杰 袁立敏 刘艳书 黄海广 薛 博 张志永 张 晓 胡小龙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项目起止时间:2005-2018年
获  奖  情  况 :2019年第十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北方主要的沙尘源区之一,近年来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本区植被退化和土地沙化问题十分严重,严重威胁着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因此,急需了解其植被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阐明植被的退化、恢复与维持机制,揭示风蚀坑形态及其形成影响因素,研发退化植被的恢复与沙化土地治理技术模式,以促进植被恢复。本研究属于森林生态和荒漠化防治科学技术领域。

围绕浑善达克沙地生态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建设需求,本项目经过长期研究,较为系统的认识了浑善达克沙地所在区域的植被动态及其驱动因素、典型植被的退化、恢复与维持机制、风蚀坑形态及其形成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研发建立了浑善达克沙地退化植被修复和沙化土地治理技术模式,并评估了恢复与治理成效,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

(1)浑善达克沙地所在地区水文气候-植被动态及其驱动因素:水文气候变化是植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本项目基于遥感技术与相关分析等技术与统计方法,在分析区域气候/极端气候、潜在蒸散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所在地区的植被动态及其区域分异,揭示了植被变化的气候驱动因素。

(2)浑善达克沙地典型植被退化、恢复与维持的机制:认识植被的退化、恢复与维持的机制是更好的恢复退化植被与治理沙化土地的关键。本项目针对典型植被类型(灌丛、榆树疏林、沙化草地、人工固沙林等),通过野外调查、点格局分析、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较为系统的揭示了典型植被的退化、恢复与维持的机制。

(3)浑善达克沙地沙化草地风蚀坑形态特征及其形成影响因素:风蚀坑是浑善达克沙化草地风蚀的主要形式,然而目前对本区域的风蚀坑形态及其形成影响因素的认识却还很弱,本项目通过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认识了浑善达克沙化草地风蚀坑的走向、形状、类型等形态特征,揭示了风在风蚀坑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4)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与沙地治理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应用:在厘清典型植被退化、恢复与维持机制以及风蚀坑形态与形成影响因素等研究基础,结合多伦生态站长期定位观测,系统集成构建了封育(近自然恢复)、沙化草地修复、流动沙地土壤风蚀控制与植被恢复、固定沙地活化风蚀坑治理和人工灌木林平茬复壮等植被恢复与沙化土地治理技术,并系统评估了其恢复与治理成效,形成一套完善的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与沙地治理技术模式,并在浑善达克沙地和国家重大生态工程中开展了示范、推广与应用。

本项目发表论文45篇,其中SCI论文10篇,出版专(译)著3部,认定科技成果2项,技术标准3项、发明专利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项。项目成果与技术在浑善达克沙地沙化土地治理以及国家重大生态工程中进行了推广应用。其中,在多伦县风沙源治理中推广应用面积达33万亩,形成间接经济效益2820万元。该成果对于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与管理、沙化土地治理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也是我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区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急需的关键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