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奖
长江经济带生态退化区植被修复与低效林提质增效技术
时间:2023-03-29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kxyj 点击:
主要完成人员:张旭东 费世民 漆良华 高升华 刘学全 王丽艳 罗 佳 刘桂华 吴中能 刘光正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际竹藤中心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
项目起止时间:2001-2019年
获  奖  情  况 :2020年第十一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生态系统退化、森林质量下降的生态问题是长江经济带中央战略实施的严重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长江经济带建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就是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和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指示。由于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形成了干热河谷、石漠化区、红壤退化区、矿山废弃地和江河湖库岸带裸露地等典型生态退化区,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过度利用,形成了大面积的低质用材林、低效经济林和低能防护林,造成了区域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洪涝灾害频发等突出生态问题。2001年以来,在国家、省部委科技计划的持续重点资助下,聚焦“长江经济带”中央战略,紧紧围绕典型生态退化区、退化森林的生态修复技术需要,系统集成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退化区植被修复与低效林提质增效技术体系,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修复、山水林田湖草国土空间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1)科学解析了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和机理,研制了典型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及其模式。阐明了长江经济带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矿区废弃地、红壤退化区和江河湖库岸带等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制定了退化植被修复策略;针对性提出了干热河谷适度造林及偏干性森林更新修复、石漠化地区地膜覆盖造林、矿区废弃地植被修复、红壤退化区林分结构调整和江河湖库岸带植被重建等典型生态退化区植被修复技术21项,优选了系列适宜的植被修复材料,构建了植被修复模式41个。

(2)科学划分了低效林的类型,系统构建了低效林提质增效技术体系。明晰了低效林的成因,针对性提出了低质防护林结构优化、生物多样性保育和水质净化改善等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技术;低产用材林结构调控、珍稀树种引入和高产模式构建等生产力提升技术;低效经济林水土流失防控、生态化改造、特色产品开发和污染防控等增效技术。完善了低效林提质增效技术体系21个,构建了优化配置模式32个,形成了配套技术标准和规范。

(3)取得了系列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科学揭示了川西南山地干热河谷、偏干性森林的生态演替特征;填补了偏干性森林及其更新恢复研究空白;突破传统造林技术和标准,创新提出了干热河谷“适度造林”植被修复、石漠化地区地膜覆盖造林技术;首次揭示了竹林河岸带面源污染的防控功能,科学确定了高效防控面源污染的岸带最小宽度;率先应用新型生物制剂根无线进行经济林的病虫害防控。

累计研发各项技术42项、构建模式73个(组),通过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在天保工程、长防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及相关生态治理工程中累计推广示范面积700万亩,增收节支3.09亿元,推动了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对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29篇,出版专著5部,制定标准9项,获得专利10项,鉴(认)定成果13项,获省部级奖励7项,培养研究生15人。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成果居国际领先。

为您推荐